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
12月4日,以“聚力企业绿色变革,助力产业低碳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202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揭晓仪式在北京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于“双碳”再次做了表述,我们要进一步加深理解、准确把握,认真地落实、稳步推进。今天我主要讲两个问题:
第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平稳过渡、保障安全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要下功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其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关键。
1.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烧,或者是作为原料从化学反应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减碳减排就要严格控制、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用量,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当前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是15.9%,到2025年要达到20%,2030年达到25%,到2060年还有40年的时候要达到80%,这个数字很惊人。
非化石能源——水能、光能、风能、核能以及一部分的生物能,主要是通过发电这个方式体现它的价值。截止2020年底,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22亿千瓦,其中火电占了57%,火电里面天然气发电占4.5%,剩下非化石能源的发电加起来占比43.4%,这是讲的装机容量。因为风能、水能和太阳能一年发电的时间小时数不长,所以它的装机容量比例大,实际发电量占31%。我国水电、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经在全球第一了,核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三,今后仍然要积极有序地发展,分门别类地发展,逐步建立起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不是碳中和的时候,我们化石能源就一点儿也不用了呢?不是这样的,碳中和并不意味着化石能源的绝灭,而是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要平稳过渡,保障能源的安全。
2.各种发电能力要互补匹配,保障供电安全稳定
我国发电的电源与用电的市场相距遥远,四个直辖市加上中东部七个大省都要接外输电,因此必须加快高压、超高压输电建设,加大西气东送。据统计,去年全国跨区的输电能力达到了1.56亿千瓦,实际输送了6474亿千瓦时。跨区输的电量占了总发电量的8.5%,有一定比例,但是还是不够大,还要继续加大。
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发电,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新挑战,因此要构建智慧电网。2020年我国总发电量7.78万亿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了31.5%。预测到2030年,在全部的发电量里面,非化石能源的电量要占一半还要多一点,这样就要推动“储能+新能源”的模式,平移风电、光电的“间歇性”和光电的“季节性”。目前我国储能的容量并不高,只有3560千瓦,储能不够,需要大力加快建设,新能源必须有储能设施,这样才能保持稳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仍然要保持相对充足的煤电能力,火电仍然起着支撑和兜底的作用。
3.合理调控油气的用量,原油的用量要同步达峰
首先看原油,电动汽车、轨道交通以及其他用电设备的快速发展,将逐渐代替成品油。燃油车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能,每百公里耗油从8升、7升、6升,降到5升甚至更低一点,这样也减少了对于成品油的消耗;要调整运输结构,“公转铁”,公路运输要转铁路运输,我们国家领土太大,汽车运输从新疆拉到深圳,这个实在不合算,又浪费又出事故,所以公路运输要尽量转到铁路运输上,这样电能就代替了成品油;石化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控油增化;燃料变成原料,减少成品油;还有用清洁电源电解水制氢、无碳绿氢。我国原油的表观消费量,现状是“十四五”期间每年增长3.9%,去年受疫情影响,增长不多,其中成品油消费去年还是负增长,当然这也不正常。“十四五”期间预测成品油消费量每年增长1.3%,增速就下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石油消费“十五五”期间要进入峰值平台期。什么意思呢?就是到第十五个五年计划,2025—2030年,石油的消费进入峰值的平台期,那就意味着在2030年以前要达峰,消费量要下降。其中2025年炼油能力控制在10亿吨之内。
至于天然气,天然气的含氢量高,它发电不是烧锅炉,而是燃气轮机发电,从效率上看,热电联产综合能效80.5%,煤电的综合能效45%,天然气发电80.5%,并且,天然气的发电跟煤发电比较,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所以天然气虽然是化石能源,但是还是要逐渐增加的。
目前,原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了,原油去年73.5%,天然气是43%,今后几年还会增加。油气的安全也存在风险。因此,我们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规划管理;同时我们要走出去,发挥我们的技术和工程的优势,和产油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共赢,获得油气权益资源。
4.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同时关注电煤保底用量
要大力推动节煤减煤,在十五个五年计划2025—2030年期间,煤炭的用量要逐渐减少。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56.8%,按照碳达峰的要求,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到25%,要比现在提高9.1个百分点,只有煤炭降了,非化石能源占比才能提高。从我们的国情出发,这将是一个艰巨但必须完成的任务。
同时要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安全利用,严控煤电的新增量,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为了保障用煤的安全,还要保持一定的煤炭产能和产量,特别是在急需的时候保障运力。前些日子出现了拉闸限电的非正常状况,这是不该发生的。我们近来用电增长过快,1-9月份电力增长了10.7%,GDP增长9.8%,这样一算电力的弹性系数是1.1。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电力弹性系数大概0.6,现在变成1.1了,这个弹性系数实在是太高了,从需求侧来看,节能节电不能放松。从供给侧来看,由于过度限制了煤铲产量,电力不足引发煤价飙升,动力煤到厂价高达2000块一吨。而电价的市场化改革不到位,这样导致煤电严重亏损,处理下滑,非化石能源又补不了煤电的缺口,所以发生了这种状况。当时有记者问我,我说这些不该发生,从来没有遇到过。另外也不要惊慌,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我们煤矿是富裕的,火电是富裕的,不是需要再建煤矿增加煤炭产量,不是需要再建火电厂增加发电,只是我们没有调控好,我们用不了一个月这个就缓解了。发改委与相关部门采取了增产煤炭、控制煤价、适当放开电价等措施,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煤矿增产复产,10月中旬日产煤1205万吨,最新记录,比1—9月份平均日产增产了12.3%,现在这个紧张状况已经缓解了。这就告诉我们,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这只手,该出手时就要出手,要加强调控。
第二,实现双碳目标,行行有责、人人有责
1.梳理碳排放,摸清碳足迹
碳排放是什么概念呢?是指从化石能源直接燃烧,或者是化石变化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从直接排放看,电力行业、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这是所谓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
碳足迹的概念则更有实际意义。要查清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个企业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排放的现状,这样才能全面落实责任。减碳减排绝不只是前面几个行业的责任,而其他行业没关系,不是的。要从碳足迹的角度来落实责任,这就应该包括直接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在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气回收全生命过程中用了多少电、多少热、多少水、多少材料、多少物资所包含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把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以及关联排放的一起来核算,这才能准确评价衡量这个企业、这个行业、这个单位以及我们消费者本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要计算主要产品的碳排放因子,什么意思呢?比如去年,我国发电电力的碳排放因子是发每度电要排放565g二氧化碳,火电加上非化石能源的电加起来平均一度电565g二氧化碳,其中火电是832g,这个数字是电力协会发布的,比较准确。比如平均生产一吨钢要排放二氧化碳1.83吨,平均生产一吨塑料排放二氧化碳2.5吨,如此等等,我们就可以测算出主要产品的碳排放因子,这样对我们查找碳足迹就有了数据依据。
2.减碳减排不止是燃烧煤、油、气行业的责任,而是行行有责
举个机械制造业行业的例子,我这里说的机械制造行业包括了汽车制造业,不包括航天航空、造船、轨道交通。机械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烧煤烧油烧气很少,但是它大量用电、用材,在加工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但是用碳足迹的概念来核算,据统计,机械行业一年使用的钢约4亿吨,占全国用钢的39%,接近40%。用碳排放因子来算,相当于排放了7.15亿吨的二氧化碳。机械行业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3%,当然它的能耗主要是用电,这样一算的话,用每度电565g二氧化碳乘它的用电量就是3亿吨二氧化碳,这样一加就是10亿吨的二氧化碳。所以机械行业的同仁们跟我说,他们感受到减碳减排任务艰巨,不仅要全力生产高效低耗的用能设备,同时要做好在它生产制造过程中节电节材减耗。如果这样用碳足迹的概念来算的话,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企业、所有的机构,都要承担“双碳”责任。
新兴产业要低排放低能耗。当前,我们搞的这些新兴产业,不一定是低排放,有些还是用电大户。国务院文件里专门指出,要加强新兴基础设施节能减碳,要求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现在全国多少数据中心呢?去年年底是7.4万个,现在可能超过了8万个。每年耗多少电呢?一年耗电1300亿吨,占全国总电耗的2%,大于北京市的用电,接近上海市的用电,超过了三峡的发电。数据中心是新兴产业、高科技,但是是高耗能,现在按照碳排放因子计算,数据中心每年相当于排放了0.7亿吨二氧化碳,这是惊人的数字。
3.重视用能设备器具的报废、回收、利用、再制造
健全资源循环回收综合利用体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再制造,比如说余热余量的回收、能量批次利用、污水治理回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等等。我举一个汽车工业的例子。动力电池是电动车的关键,动力电池制造过程中的耗能高于同功率的内燃机制造的耗能。动力电池在电动车上不能用了,退役以后仍然有剩余的能量可以在较温和的使用场景梯次利用,最终报废的时候还可以回收锂、钴、镍。对于废旧车辆的回收、拆解或者材料再利用,加强完善汽车的后市场服务,也是减碳减排的重点之一。
4.民生消费在减碳减排中的份量与日俱增,鼓励消费须坚持“节约为先”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用电和消费品的用量增长迅速。举几个数据,比如生活用电全国一年用多少呢?1.15万亿度,占全国用电的15%。2020年全国的汽车保有量是2.81亿辆,其中私家车2.44亿辆,私家车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86.8%。全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是多少?4亿辆,这绝大多数是私人的。摩托车8千万辆,绝大多数也是私人的。还有天然气,我们一年用3260亿立方米,其中民用占40%,还有民用取暖散煤约2亿吨。我举这些数字,说明我们生活的用能用电量是越来越大了,人民利益至上,首先要保民生。但是保消费不是保浪费,鼓励消费、刺激消费仍然要倡导绿色、健康、文明消费,倡导简约低碳,遏制铺张奢侈。生活中伴生着碳排放,衣食住行用包含碳足迹,每个消费者都应该担负起减碳减排的责任,所以我们还是要提倡在生活上节约,节约为先,要反对浪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们要准确把握、稳步推进,才能做到平稳过渡、保障安全;“双碳”目标更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践行责任担当,为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整理自李毅中出席第十九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202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揭晓仪式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