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关键技术更是产业发展的命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发展专精特新无论之于国家还是企业,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以促进企业科技转型,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同时提高企业市场价值;而“专精特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利器,对于“缝隙市场”能够精准出击,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能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
3月30日,中企视讯《知新大讲堂》第八期线上开播,上海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银环,上海企业发展专家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上海市闵行区知识产权协会专家;上海凯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张艳做客直播间,长三角知识产权发展联盟秘书长郭国中担任主持人,共同解读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聚焦“专精特新” 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近年来,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在一些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突破。针对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发展中的新困难、新问题,工信部计划在今年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财政再支持500家以上重点“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但不是所有的科技型企业都能申请‘专精特新’。”杨银环介绍道,“专精特新”聚焦打造“3+6”新型产业体系,其中“3”是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6”指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和时尚消费品等六大细分行业。
据悉,目前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达300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达262家。那么专精特新企业是如何认定的?杨银环表示,除了需“连续经营三年以上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年度营业收入不少于1000万元”“近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不低3%”等基本条件外,还需要看专精特新企业每一条的明确认定要求。例如,“专业化”要求企业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达70%以上,在行业细分市场领域内处于全市前三位或全国前十位等。
针对如何更好的进行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杨银环也给出了相关建议,首先聚焦“专业化”,企业应专注、始终专注自己的细分领域,始终保证自己在该领域里能创新超前;在“精细化”上,企业需做到管理精细化、产品精致化、工艺精准化,在“特色化”上,企业的产品定位、设计要有特色,产品特质需明显,实现“上海制造”量质并举、持续做优;在“新颖化”上,企业应以创新的产品来引领消费,导向新兴市场,用开放的理念和全球化视野走国际化道路。
高新技术认定 核心在于知识产权
作为创新型企业当中的“优等生”,高新技术企业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主力军。根据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课题中所列出的预期目标,到2025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要达到2.5万家,目前上海已吸引集聚了近2.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一种国家级荣誉,对其申报的意义,张艳总结为四点,分别是“创新”“保护”“运用”和“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率将由25%下降到15%,同时对企业来说,这不仅是政府实施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的重要条件,也将对品牌建设、人才引进、招投标和科创板上市等有所助益。
“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分围绕知识产权数量、成果转化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和财务指标要求四个方面展开。”张艳介绍道,专家评分超过71分以上即获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因此建议企业自评分需在80分以上,才能够确保提高获批的概率。
在知识产权方面,张艳特别强调,企业如果想获得最高档次的评分,需要提前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及规划,Ⅰ类知识产权数量需达到1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达到6项及以上。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都属于Ⅰ类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周期最长,需要2~3年,而实用新型、软件著作、外观设计则属于Ⅱ类知识产权。
聚焦卡脖子问题 形成科技创新的“杀手锏”
在节目直播中,围针对观众实时提出的系列问题,两位专家也进行了答疑解惑。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不同定位,杨银环表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为了提高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专精特新企业更像是“特种兵”,目的是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张艳补充道,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除了四项评分标准以外,还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条件,例如企业要成立满一年,且在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若有发生,一定要完成整改,高企申报时提供已整改完毕的资料来佐证)。”
关于获评专精特新企业后能获得哪些扶持,杨银环表示,上海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资金支持最低为2万元,最高不超过25万元,不同区县的标准也有所不同。除了资金上的扶持,更多还涉及到融资、人才服务、创新服务等方面。张艳强调,我们一定要避免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临时抱佛脚,甚至是包装成“伪高企”,需提前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