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央卓玛在《故乡歌谣》唱道:“草绿草黄云起云落,青葱少年时光催老。”算起来,从穿上军装戎马北疆,已四十余载。四十年前的家乡景象梦牵魂绕,四十年中的家乡变化叫人感慨万千、喜上眉梢,心潮逐浪高……。
我的家乡山东省无棣县,地处山东省最北部,在渤海湾的西南岸。是京津唐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素有“冀鲁枢纽”和“齐燕要塞”之称,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重点区域,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然而,抚今追昔,幸福中多了些苦涩,快乐中添了些伤愁。无棣的变迁浓缩了前辈的酸甜苦辣,也彰显着前辈奋斗不屈的精神,更会成为后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追思无棣的前世今生,都与无棣作为曾经的黄河入海口有很大关系。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北沧州境内入海,公元11年改道在山东利津一带入海,到1048年黄河再次改道在河北青县入海。时间到了1060年,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黄河这一“东流”历经68年,直到1128年,即建炎二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亮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至此,无棣黄河“东流”阻断。
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君不见》诗中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既表达着黄河之水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表达着黄河之水奔腾向前的精神。据史料考证,黄河形成要在一万年到十万年之间,除人为因素,在他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岁月里,历经九曲十八弯,大多选择在地势低洼、滩涂缓慢的滨州、沧州地域入渤海。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携带大量细粒黄土物质,长期周而复始地在渤海湾南岸、西岸迁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质海岸。正是这种地理特征,在史上滨州、沧州的广大地域土地贫瘠,盐碱滩遍野,可谓悲歌凄凉。许多朝代,要将重犯要犯发配沧州,可见地理条件之艰苦。
古人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无棣境内乃至方圆几百里,只有一座体量较小的碣石山,儿时多叫大山。碣石山位于无棣县城北30公里处的大山村旁,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系73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碣石山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方圆百姓,不知何时形成了大山集市。逢年过节,小孩们都要跟着大人去赶集。集市上卖吃的、穿的、用的很全,尤其是腊月二十八的年前大集,货物更加齐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有一年赶大集,遇见了鞭炮炸市,鞭炮齐响惊天动地,瞬时,一马车的鞭炮化为灰烬。主家心痛地哭天喊地,让人心碎。上初中时登过一次碣石山,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触。当兵后再也没赶过大山集,但集市的不少场景记忆犹新。1998年,碣石山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无棣大多是渤海的退海之地,其东北部滩涂盐碱地众多。每年春天,地上泛起盐碱土,一眼望去,白茫茫无边无际。若遇大风天气,风吹起的盐碱土在空气中弥漫,到处都是海腥的气味。盐碱地贫瘠,很难种庄稼、长花草,经过改良的盐碱地种出的庄稼产量低,在我儿时的年代,小麦的产量每亩不过百多斤。但盐碱地也有好的一面,有的树木、植被抗盐碱能力强,如能开花结果,特色也非常明显。无棣的小枣肉呈银丝,甘甜肉厚,有枣乡之美誉。如今的小枣改良成冬枣,清脆鲜甜畅销国内外。盐碱地也非常适合棉花生长,过去白茫茫的盐碱地现成了万亩棉田,结出的棉桃又大又多,到秋天一望无际的棉田梨花雪白,十分诱人。
现代诗人张茂盛在《海葚子》诗中写道:“人间圣果何处寻,苦海延边深扎根。”在我的家乡海葚子是天赐良果。海葚子,别名海葚子棵,落叶灌木。海葚子,没有主干,枝枝叉叉,一丛一丛的,生长在路边,渠旁、沟坎、盐碱滩上,是苦海延边的主要植被。海葚子春末发芽,叶片绿中泛白,叶类似枸杞而多肉。初夏开花,花小五瓣呈白色、淡黄色,花期半月有余。果实球状浆果,大如红豆,成熟后呈紫红色。每到海葚子成熟的季节,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涌向海滩,去采摘这人间圣果。记得有一年,我的三位姐姐同村里的姐妹们相约去摘海葚子,凌晨5点多出发,步行10多公里,下午3点多满载而归。母亲赶忙清洗,给我们熬了一大锅海葚子汤,味道鲜美,甜中略带咸味,今天想起来仍有余香在口中。
无棣与黄骅相连的海岸线有一个天然形成的贝壳堤岛,是世界上三大古贝壳堤之一,位于沿海,自西向东分布着六条与海岸线基本平行的古贝壳堤,这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脚印。贝壳堤岛占地面积约80480公顷,目前仍有形成三条贝壳堤岛的趋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购置了机帆船,在休渔期要组织人员到贝壳堤岛运贝壳,尔后沿河而上,送到河边的水泥厂作原料,每天要运送好几趟。我的姐姐们也时常跟船出发,有时候在贝壳堤岛劳动个把月。据姐姐们讲,白天太阳照在海滩,温度宜人,而到夜晚海风卷着海腥吹来,又冷气味又难闻。偶尔听到几声怪叫,让人心惊肉跳。后来,贝壳又用来生产贝瓷,产品有餐具茶具多种,晶莹剔透,玲珑别致,销路极好。直到1998年,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被山东省划为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自然遗迹才得以妥善保护。
无棣在渤海延边,无垠的滩涂地自然应充分利用。先是1958年开始筹建埕口盐场。1959年埕口盐场正式列为国家建设项目。设计盐田面积84.44万公亩,年产原盐110万吨的化工用盐,至1985年,全场总占地面积66.97万公亩。在春秋时节,盐场经常晾晒堆垛起的成品盐,盖着盐的苇毡揭去,座座银白色的盐山呈现出来,一眼望去,让人心旷神怡。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土地上建起了鲁北化工集团,成了无棣的支柱产业。到后来成立了北海经济开发区,许多大型企业安家在盐碱滩上。现如今,盐碱滩成了发展经济的金银滩。
无棣处在渤海岸边,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交通条件差,从乡镇到县城只有一条简陋的公路。要乘坐火车出远门,就得到济南或沧州。如今,公路贯通无棣南北、东西,村村都通了公路。从辽宁丹东到广西龙兴的G228沿海国道正在建设中,架在原黄河入海口的套尔河大桥是该项目核心难点工程。主桥设计为混合梁连续钢构桥,跨境达338米,是世界第一跨径梁桥。套尔河大桥全长4168米,建成通车后,你可尽情领略无棣境内渤海湾的无限风光。途径无棣的高铁项目也已通过论证,正在筹建当中。除此,无棣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修建港口。2007年,滨州市政府重新确定了“以港兴市”战略,自此滨州港不断发展。截止2020年,滨州港已建成东、西两条防波堤及17公里集疏运通道,3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最近的出海通道。
站在滨州港向渤海延伸的大堤上,看那旭日东升的万道曙光,畅想新时代新征程,让人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斗志倍增,心会随着那渤海湾的涛声奔向远方。家乡的景让人思恋,家乡的情更鼓舞人去追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