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之中一片别样净土”、“诗书千卷可一饱眼福”、“古典轻音乐伴随茶香袅袅更有繁花修竹陶冶身心”、“除了老板养眼的精湛茶艺,还有插花、赏乐、摄影、绘画、礼品DIY等活动体验”……网友对鸣香荟的评价让这间海派文化茶馆的形象更为生动立体。正值冬日,《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来到茶香氤氲的鸣香荟,与上海鸣香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英莲进行对谈。
“不要分配,要创业” 王英莲是一名拥有多重身份的女强人,她本人最为自豪的是她曾是一名军人。
虽有优秀简历的她,却在退伍之后放弃了本该享受的分配工作优厚待遇,一门心思想创业。凭借其老家的传统“土布”工艺和她那不惧未知勇往直前的锐气,王英莲从纺织起家,先后尝试了服饰、外贸玩具、礼品等行业,后历经辗转不断积累,于2008年来到上海,成立鸣香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公司刚创办之初是以做礼品为主,14年时开始做一些茶的周边产品,其中包括茶服。”王英莲回忆,“当时我一位在云南开茶厂的朋友要出席一些重大的茶事活动,想做出一些和他身份相匹配的服装,将茶元素更多元地引入‘茶人’的生活中。”直到现在,鸣香荟人文空间中依然留有当时以“日常服饰+茶元素”为创作主题的“一茶三席”牌服装。
“我对多伦路‘一见钟情’” “2016年,我担起母亲的重任,为了照顾幼小的孩子,暂停了服装公司。”“但千里之志如星火燎原,我怎能压下激扬壮心对自己的鼓舞?这个念头如决堤泄洪一发不可收拾,我迫切地想把多年来对茶文化、礼文化、生活美学等方面的积累通过实体空间分享展示给更多的人,以此让大家享受生活之美;也想聚一群同样爱美爱生活的人,给大家展示自我的舞台。于是萌生了开办鸣香荟人文空间这样一个大家庭的想法。”
王英莲表示,自己刚来上海的时候就到过多伦路,对这里一见钟情。在为鸣香荟选定空间时,看到这间房子后便发挥了自己豪爽果断的性格,当天就拍板付了定金。然而,装修进行到一半时便遇上疫情的爆发,鸣香荟的开业因一系列的“耽误”不得不延期至2020年6月才算开业。即便如此,王英莲依然乐观表示:“疫情给我提供了一个‘冷静期’,让我能够有足够的时间重新静下来思考日后的定位及方向。”
“背靠虹口文化底蕴,做海派文化的优秀茶馆” 王英莲表示,鸣香荟的文化内涵可用十六个字概括——【践行美育、以士处事、大爱无疆、协和万邦】。
鸣香荟不是单一的茶文化空间,而是以茶为媒介搭建一个综合文化桥梁,融合多元文化的大家庭。她希望通过文化传播热爱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普及惠民、服务商会与团体单位;而作为公共舞台,她想让更多人有机会展示分享自己,也以此把更多传统文化、国内外优秀文化进行融合传播,让大众享受到生活之美的多面性,并最终达成使生活和社会更美好的长远目标。
目前,鸣香荟的鸣士雅集、鸣士学堂、鸣士圈都以人文艺术为出发点,散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通过与艺术家、教授合作,分享或教学绘画、音乐、书法、篆刻、插花等内容,提供更多元的“雅致生活体验”。此外,鸣香荟的鸣士圈、女性提升、礼品解决方案等内容也颇受顾客好评。
王英莲认为,多伦路是上海文化的缩影,早期多伦路上的文人墨客也让多伦路的文化底蕴变得更为浓厚。鸣香荟居此良地占地利人和,既能因势利导吸引相关爱好者,又能进一步传播海派文化,敦促自身成为“多伦路上的优秀海派茶馆”。
北外滩、外滩、陆家嘴所形成的黄金三角,让鸣香荟在具备优越地理位置的同时,享受到虹口的“文化红利”。王英莲认为,文化与金融往往处于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除了丰富精神,也为金融增加了底蕴;与此同时,金融的发展也将为推动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为文化创造出更多展示的平台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