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全球化职业经理人,吴岸自己说是赶上好时代,特别是在信息科技行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在多元的职业化工作经历里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他总结自己职业生涯娓娓道来时,将这种受益归结到严格的商业教育和多方面的企业培养与任职经验。吴岸的职业生涯始于国内企业,而之后海外留学和跨国企业总部任职的经历拓展了他心胸和视野,更在各类跨地区、跨领域和跨文化的经营实践中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创新力。他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管理挑战时常表现得镇定自若、游刃有余。他对创新与创业充满热情,尤为注重人才培养和组织发展。他表示,“所有的创新都是人做出来的。唯有汇聚创新与创业人才能产生创新与创业的成果。”多家海内外杰出企业长期的工作经历,造就了他处事既有原则更善于平衡的领导风格。
与吴岸交谈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贯通。他既注重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也深谙躬身入局与超然物外的取舍。吴岸强调,每个人的职业人格都是多年历练修成的,因人而异,难以复制;但他愿意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是源于一份感激之情。他说,一路走来自己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与启发,因此,希望自己分享也能为其他人贡献些价值。
国际视野与职业素养
上个八九十年代,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来到中国,加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们参与中国日渐繁荣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吴岸在接受中企视讯访谈时回忆,在其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非常幸运地在IBM这样真正具备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大熔炉,除了收获业务领域基本训练,比如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管理者所需要的判断能力,更形成了全球领先的企业特有的职业化人格雏形。所谓“职业化人格”,首先体现在行为端正,也就是中国文化里强调的品行端正,“举例来说,企业经营中面临很多诱惑,有很多灰色区域,职业化人格的培养教会我们做事情要有原则和底线。”吴岸这样解释。
同时,这种职业化人格在管理理念上更多地强调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应该确立有高远的目标,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以人的价值为本的定位,不仅体现在管理者自身管理实践上的取舍平衡,更体现在对员工的尊重。吴岸回忆,他晋升为一名IBM的管理者,开启职业经理人生涯的第一年,他的上司告诉他:一名好的经理人,在管理工作中,要发自内心地关注人,关注的重点不应仅仅是事,要考虑“人”的价值。多年来,他一直践行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培养和带动身边很多人。
全球拓展与相互融合
吴岸先后任职于IBM、惠普(HP)、飞利浦、华为及其他几家高新技术公司,担任中国、亚洲和欧洲等地区的高管。在这些世界500强企业一线摸爬滚打的历练,让他从不同角度思考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关系,形成了他对全球化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知。
谈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吴岸将其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之前,中国企业虚心取经,积极向国外学习;2000年后,中国企业羽翼渐丰,与不同国家的市场和企业同场竞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启了拓展之路;2010年后,中外企业变得“水乳交融”,深度的融合中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跨国企业的中外业务已融合一体,难以分割。今天试图将一家公司的本土业务和国际业务完全切割,是很困难的事情。”
吴岸是在他提及的全球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华为的,即便具有长期在国际化企业的经历,但进入一家成长中的本土企业,对他来说仍然面临着各方面巨大考验。他之所以能经受这样的考验坚持下来,他说归结于“双子座的性格”,一方面是具备一种难得的“空杯”心态和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让他执著地相信自己的理念的同时,先不去判断对错,而是观察别人在做哪些不一样的事,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达成一种同理心的认同后,再与人沟通弥合认知上和意见上的差异。在华为工作的这段经历,让吴岸以一种由外向内寻找同理心和共识的出发点和积极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参与其成长,贡献自己的价值。吴岸认为,全球化的核心在于学习。华为在学习过程中飞速成长,用先进的东西来武装自己,而后,因地制宜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到华为上任之初,我常对我的同事们说”很羡慕你们,也很敬佩你们“。我的同事建议我把用词改一下,不是‘你们’而是‘我们’。其实国际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统一,迅速地融为一体,并且具备足够的同理心,设身处地去理解和接受对方的观念,包括立场、观点、方法。”他自己深切感受到这五年的经历,留下了“虚怀若谷、和而不同”的烙印,至今令他心存感激。
创新破局与价值创造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全球化的步伐似乎有所放缓,吴岸认为,身处变局之中,企业面临挫折与考验,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破局的关键。作为企业管理再造的亲历者,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的实践者,吴岸数十年不断投入到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之中。他总结到,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看个体,也就是“人”,吴岸眼中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才都是,某种程度上,离开舒适区的“叛逆者”。他认为这种叛逆不是徒有其表地怼天怼地,而是具备深刻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和总结,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团队所要具备创新能力,吴岸则比喻成球队的队员要随时切换位置与角色,每个球员都要有能力在球场上组织下一次进攻。团队成员的自我定位必须服务于全局,做到随需应变,当然这种“变”要遵循前面提到的原则与底线。另外,团队成员间的配合与赋能也极其重要。技术再先进,做出的产品再好,如果没有优秀的销售拓展市场和卓越的后台运营交付,最终也无法将价值传递给客户。只有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协同作战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创新的话题有很多的角度可以挖掘,参与了中企视讯周日晚8点频道五期直播节目后,12月20日,吴岸再度走进直播间,就创新问题畅聊观点。他发现创新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只关注眼前触手可及的东西。作为一名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学习者践行者,吴岸强调,德鲁克早就指出,创新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眼光放得尽量远一些,聚焦于市场与客户的需求,才能创造出客户认可的新价值。
企业文化与创新基因
创新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往往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基因里。在IBM工作七年,吴岸感受最深的是对“试错”的包容。他的上司和前辈曾经提醒他,“一定要经历一次失败才能真正有所得。”多年后吴岸才真正明白经历挫折的重要性,敢于面对失败,这样的经营者才有勇气创新。
在吴岸心目中,理想的企业文化,首先是包容。他喜欢营造一种宽松的工作氛围,认为包容的文化,有助释放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吴岸向几代人学习,一起成长进步,如今90后也已登上职业舞台。他发现,60后、70后往往以团队为先,而80后、90后更在乎个性的表达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谈到如何看待企业带给个人带来的回报,吴岸说他更看重企业带给自己知识方面的回报,因为,这与个人价值的提升直接相关。因此,他强调,企业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学习的氛围。“这种学习的氛围,是指每个人都要保留相当的好奇心,走入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我们往往会以一些公众人物为榜样,实际上,身边的普通人反而是我们极佳的学习对象。哪怕是你不喜欢的人,也有值得学习的亮点。”吴岸的经验是,只要有心,工作生活里处处都能学到管理的真谛。
吴岸爱好非常广泛,从文学到艺术,小说、电影、音乐,涉猎很广。谈论管理的时候,他喜欢用交响乐团的指挥与企业的管理者做类比。他喜欢看小说,特别是狄更斯的作品,“比如《远大前程》、《双城记》这些作品,对人在社会中如何安身立命等问题都有解答。文学作品有助于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企业管理中的一些两难问题。”谈到他受到欧美文化的熏陶,吴岸表示,他感兴趣的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方面的探索让他受益匪浅。他的办公室挂着一幅毛笔书法:“弘道养正”。
整个采访过程,笔者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在吴岸身上神奇地碰撞并融为一体。他说他乐意将这种融合的认识和体会分享给更多的管理者。他相信只有这样,一群人才能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