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第七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七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开创‘一带一路’双循环新格局打造产业链绿色发展新引擎”。国务院国资委机械经济研究院院长徐东华出席会议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双循环”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双循环”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考,分成四个部分:1.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双循环”是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3.“双循环”和“一带一路”一脉相承;4.智能制造是“双循环”的关键突破口。
第二方面,“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考:1.“碳中和”是中国发展制造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战略;2.“碳中和”是绿色制造的关键之所在;3.智能制造是绿色发展的两大主线。
第三方面,“十四五”期间(未来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发展措施。
一、“双循环”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如何理解“双循环”新的发展格局,第二个为什么提出“双循环”发展之路,第三个“双循环”和“一带一路”的关系,第四个智能制造是“双循环”的关键突破口。
(一)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未来选择。中国是经济大国,如果说我们现在不走“双循环”发展之路,外向型经济依存度非常高,中国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结构性问题。第二,“碳中和”是中国技术性的路线,制造里头,柔性制造也好,离散制造也好,智能制造也好,绿色制造是个方向,所以“碳中和”是我们未来制造业发展融各种技术手段为一体的发展的技术路线。
中央在2020年5月14号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头,专门强调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5月下旬在“两会”期间,因为受疫情影响,“两会”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的格局,并且在今年把它载入了《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
“双循环”里头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以往是靠投资、靠出口、靠消费,所以说在这种格局下,我们现在投资面临的问题都属于政府行为,而非市场投资行为,所以已经不适应当前我们巨大的经济体量,就是现在投那点钱拉动不了经济,也就是说在2008年4万亿的时候可以拉动,但是现在经济体量已经100亿了,如果靠投资,拉动不了经济。第二,中国是外向型经济依存度目前是世界第二,仅次于德国。所以我们靠外向型经济也拉动不了中国经济。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如果不靠内循环把经济结构调整好,是参与不了国际高度竞争的。首先内循环是整个经济由大到强的主体,所以习近平同志说对中国发展的现阶段条件变化作出战略决策是事关国家深层次变革的根本。
(二)“双循环”是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1.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是中国目前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这也是产业结构高精化的必由之路。内循环发展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封闭的内循环,并不是我们的退缩,我们是根据进行国内循环调整结构,来把经济带动起来,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不调整结构的话,很多产业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和困难。
从外贸讲,2019年,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414亿美元,出口总额为4187亿美元,进口总额1227亿美元。较上年分别下降14.54%,下降20.88%,下降12.49%。贸易总额在连续多年增长后,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2019年下降幅度较大。
2.从外部环境看,我们跟美国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拜登说在我任期之内我不会让中国超过美国,还有近10年来美国对我们打压的各种政策性手段。
3.现在人口红利已经出现了拐点,全世界唯有印度人口红利是上升的,其他国家都是在下降,而且中国下降的幅度更大,应该讲我们现在不能靠过去土地、劳动力资源密集型,所以我们必须调整结构来调整中国经济循环。过去都是资源、人口、劳动密集调整经济,现在这条路走不同。
(三)“双循环”和“一带一路”一脉相承
1.“一带一路”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和13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相关的协议,基础设施相通、政策相通、投资相通,现在我们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带一路”虽然占全世界总体量的60%,但是它的财富是占全世界的30%。“一带一路”促进中国新的对外开放发展的技术路线。我们按照资源分布来进行“一带一路”“双循环”在国际的战略布局。
2.“一带一路”建设深刻体现“双循环”内涵。“一带一路”建设“五通”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相通、贸易畅通、金融沟通、民心相通。中欧交易所就是为了推动中国的企业到外头融资。我们不能光到外面投资,我们要到外头融资,如果在欧交所、德意志交易所上市的话,我们想要收购德国的企业,可以相互持股,可以并购,如果我们发债更便宜。
3.做出口的经常讲波罗的海散伙指数,从中国的几个港口走,不管哪个港口到欧洲的时间通常要44天,中欧班列开通之后,到欧洲之后是14天,整个航行下降了2/3以上,成本也下降了。现在外贸反弹,就是因为对欧洲的出口,得益于中欧班列,这次也承载了疫情中的口罩出口,使我们和“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更有保障。
4.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建议。第一,必须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五通”。如果没有“五通”,基础设施不相通的话,“一带一路”是很难走的。第二,深化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在这次疫情,尽管欧洲国家给我们散布了很多不良消息,但是周边国家总体上对我们是比较友好的。第三,国内的市场资源不要同质化,不要雷同化,国内做好产业布局,来应对国际的竞争挑战,实现“双循环”的“一带一路”。第四个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四)智能制造是“双循环”的关键突破
1.装备制造业是所有工业产品制造的装备,是母机行业,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科技、国防和综合国力,所以装备制造业是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在我们国家最好的手段是智能制造,所以我们现在讲“双循环”的突破点关键是我们要用智能制造来进行国内产业升级,来推动“双循环”的提高。
2.美国对我们的封锁是从2018年到2019年,对中兴,对我们40家军工企业的出口清单控制,对中国芯片一些高科技企业限制,对37家大陆留学生的清单,这一系列都是针对中国的企业和产业、政策的封锁,对我们的封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3.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关键是智能制造,现在整个经济转型里面,向新经济转型,向工业经济数字化转型、向技术经济体系转型,美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数字经济体(12万亿),中国是4.7万亿,美国是我们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是高端的技术手段不在我们手里。
4.科技创新是“双循环”发展关键,“双循环”内环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我们首先要强调用技术组织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生产要素,破除体制机制,来提高各种要素的提升。
5.智能制造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突破点。中国尽管企业很多,规模以上工业的企业是3300万户,但是在这里头最有价值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4100家上市公司,4100上市公司里面最有价值的是284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每年发布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智能制造排序,是按照智能制造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来排序。从产品设计、研发到市场,这是我们竞争的焦点,国家和国家的竞争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
二、“碳中和”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考
(一)“碳中和”是顺势而为的国家战略
智能和绿色是制造业发展的两大主线,一类是物理制造,一类是超临界的化学制造。现在中国是石化第一大国,14万亿里面中国最大的省是山东,化学界的超临界制造是未来制造的制高点。顾秀莲同志讲过,所有的物理制造里头的产品是10的7次方,但是全世界化学制造的超临界制造是10的22次方,所以未来绿色制造发展的重点就是看待里头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就是绿色制造。
1.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把全球治理作为很重要的议题进行关注。
2.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大国,每年大概耗费6亿吨。中国石油的依存度非常高,前年全世界的汽车产量9700万辆,中国是2700万辆,中国大量的油烧掉了,所以在这里头现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矛盾,我们因为搞技术路线的人很清楚,油是所有动力的基础。现在很多车电池技术不解决,使用过程中虽然环保的,但在制造过程中是污染的,电池的后处理技术成本非常高,所以现在石油安全问题是中国面临的很大的问题。
3.能源结构里头,天然气、煤炭、核电、水电、再生能源,其中石油和煤炭的比例还是非常高,整个能源结构进行改善是必然的。绿色制造是一个方向,从产品设计的时候就要求你有这个理念,在制造环节里头需要有这个义务。
(二)绿色制造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碳中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产业技术的路径。绿色制造是碳中和的关键所在,碳中和发展新能源、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发展方向,从产品设计、从绿色工厂从绿色供应链到绿色园区是整个发展的方向。
(三)智能和绿色是制造业发展的两大主线
绿色制造也是整个人类制造工业发展水平的技术路线。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是“双循环”的主要内容,它俩是相互掩护、相互支持,并不矛盾。因为现在有很多中小企业进行绿色制造,它可能就垮掉了、死掉了,因此不能把小企业逼死,但是我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技术路线之路,等这些企业把很多技术路线走熟之后,这些生产线就会降低成本,很多中小企业就能逐步接受。
所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作是当前产业政策的主导方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交替发展,它俩相互取长补短,智能制造是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发展理念的集成。
我们要从大的行业进行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展望未来,智能制造在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组装、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服务方面具有前景性的发展。
智能制造首先是设计,然后是产品、装备。尤其大型成套装备是直接决定着我们国家智能制造的水平和综合国力。大型成套装备,尽管面临着投资大、成套技术难、工艺复杂,但它却是解决我们国民经济的核心所在,所以我们秉承制造来进行中国制造和绿色发展的两条主线。
在智能制造里面,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作为它的延伸和后续。
未来发展碳中和和碳排放,进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一体化及改革和提升,中国的绿色制造体系里头需要有智能制造作为强大的支撑和保障性的手段。
三、“十四五”时期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的核心。
(二)发展目标
把装备制造业列入“十四五”规划,推动装备制造业、优化产业链高级化。“十四五”期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百年之大变局的局面,又肩负着全国攻关的艰巨任务,必须通过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多重创新进行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重构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的目标。
到2025、到2035整个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阶段任务都说得非常清楚。到2035年,我国装备工业综合技术实力大幅提升,进入全球装备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优势行业形成创新引领能力;行业整体摆脱基础支撑能力弱的局面;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战略任务
我们在装备制造业里头全面提升里头主要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面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打好产业链里头,瞄准国际产业链的主攻方向,进行长短板,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补短板,维护产业安全,推动上下游协调协同,推动产业优化,以高质量的水平进行内循环的对外开放。
(四)措施建议
给行业工业里头12条具体的建议:
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在一些领域资金、知识产权、科技运用、中央企业牵头的计划。
这个是以围绕补短板、前沿布局、服务国家战略的三条线,一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核心领域。强弱项、补短板、聚焦大飞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超精密机床、高档数控系统、集成电路、传感器等“卡脖子”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控制力。二是超前布局量子通信、6G、脑科学、二维材料、深海深空等前沿领域,长期持续投入研究,率先突破颠覆性技术,抢抓更多科技产业发展。第三,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后疫情时代产业链。这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撕裂比较大,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新技术应用,加强新一代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二是人才化体系建设。
三是产业政策,政府的投入。
四是重构产业生态体系。需从单体式竞争向链条式合作、生态网络式协同转变,打破个体、区域的界线,构建多元主体间连接互动、协作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基于国内产业需求,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标准统一规范、人才供给充足、政策环境良好、资源自主协调与整合、企业互利共赢的生态体系。
五是加强产业基础能力重点领域的具体措施。
六是助力行业强链补链行业。支持中国装备制造业各个领域的产业技术和区域重点产业布局。
七是,加强品牌建设。
八是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强体系标准,稳定政策,摸清风险,在高端市场上强化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主体责任。
九是构建新时代新阶段发展体系。在后疫情时代,装备制造业,尤其是疫情时代,装备制造业应对的政策。
十是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重大技术装备“十四五”期间(未来5年)发展的生态体系、聚焦体系和资源协同体系发展的技术路线。
我们给中央建议的建立制造业全链条、全覆盖体系的新格局。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行智能制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培育,重点培育一批特色显着、动能强劲的标杆性智能企业,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向绿色制造的转型。
我们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了安全可控技术中的十大核心技术体系。
我们要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技术的全覆盖的领域。
十一,全面落实产业顶层设计。
大家一说顶层设计就想到计划经济,根本不是一回事。小平同志有句名言: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我们顶层设计是国家产业战略,全面落实顶层设计来进行建立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进行中国制造业产业政策,从对标管理向战略平衡深度调整。这是整个产业顶层设计的发展路线。
十二,构建科学的综合保障体系。我们重大装备里头有短板,很多重大装备的检测手段不行,所以检测和制造同等重要。没有检测就没有制造的提升,所以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监测体系、差别化的产业政策资金引导、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安全体系、健全外资并购审查制度、明确外资国内并购的产业导向。
给大家汇报到这里,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之正。
关键词:中国,发展,制造,产业,企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