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国之本,也是支撑一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演变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守护、壮大实体经济这个命脉,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西藏昌都市主动拔高政治站位,立足“三新一高”总要求,深刻领会实体经济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大力扶持以清洁能源、绿色工业和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减税降费、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清理等惠企纾困举措,2021年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数量、注册资金同比分别增长9.5%、20.2%,实体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良好态势。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你们重点关注了哪些行业?
陈军: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结合昌都区位优势、资源禀赋,重点关注了以下三大类行业企业:
一是清洁能源开发领域。昌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就达到4000万千瓦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2100—2700小时,清洁能源资源可开发规模超过1亿千瓦,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坚持在培育壮大清洁能源支柱性产业上下功夫,倾力支持水电、光伏资源开发企业加大投资、加快发展,扎实做好清洁能源项目移民搬迁、电力接入、用地服务保障等工作,科学编制《昌都市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电力外送通道规划建设,营造了有利于清洁能源开发企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截至2021年底,昌都市已建成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11个,水电开发企业已达到5家。
二是在绿色工业领域。昌都处于我国著名的三江成矿带,以铜矿、菱镁矿为主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绿色工业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依托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地定位和交通优势,坚持在绿色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大力扶持雪花啤酒、玉龙铜矿、翔晨镁业、海螺水泥、多瑞医药等工业龙头企业发展,扎实推进玉龙铜矿改扩建工程、卡若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二线)、类乌齐菱镁矿附属设施、西藏开投海通水泥生产线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卡若、芒康、八宿水泥产能释放,实现了绿色工业快速发展。2021年,昌都铜金属、水泥、氧化镁、啤酒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110万吨、35万吨、2.7万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4家,同比增加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加1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
三是文化旅游领域。昌都地处藏青川滇四省区结合部,是西藏通往祖国内地的东大门,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文化资源富集,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横穿昌都的318国道素有最美景观大道之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坚持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创建为契机,积极支持区内外旅游企业参与昌都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启动实施“引客入昌”计划,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强化旅游景区、线路、设施建设和干线公路改造,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商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和提升旅游体验。2021年,昌都市累计创建茶马城景区、天穹孜珠景区等3A级旅游景区15个,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卓卓康巴”文化旅游月、“2021年卓卓康巴美食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全年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增长30.6%,旅游业保持平稳复苏态势。
此外,为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昌都市坚持刀刃向内,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从招商引资、优化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着力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主动作为深化企业服务。发扬“店小二”精神,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持续优化企业“全程代办·专班服务”工作机制,对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竭诚服务,为企业提供了全程保姆式服务,全力打造一流的企业服务环境。
二是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严格落实“减税降费”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做好企业纾困和扶持工作,全力打造一流政务环境。2021年,昌都市共落实企业“减税降费”4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19.91%,累计申报落实自治区第一批、第二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2个。
三是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强行阻工、强装强卸、强揽工程等行为,动态清零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让企业投资者同等享受落户、教育、医疗、社保、贷款等优惠政策,营造重商、亲商、安商良好氛围。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功能?
陈军:昌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李克强总理工作安排,始终高度重视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工作,按照“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平公正、聚焦难点、压实责任、标本兼治”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产业发展规划,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精准性直达性,建立健全“愿贷、敢贷、能贷、会贷”的服务机制以及风险防控体系,有效缓解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成立市级融资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三家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满足民营、中小微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切实解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二是创优金融服务。制定《昌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通知》,明确各级各相关部门职责,跟踪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实施《昌都市推动落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细化方案》,持续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从政策工具精细化、银企对接常态化、融资流程限时化、制度建设深入化等方面着手,继续做好“六保六稳”工作,落实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接续转换工作,围绕昌都市“3+3”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6+1+N”金融对接服务,开展“保姆式”培育,不断提高企业的金融承载能力。特别是针对个体工商户散、小、弱的特点,启动“扫街式”对接,提高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的融资便利度。
三是降低融资成本。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和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督促市域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开发或引进线上产品为主要方式,推出更加符合全市企业融资特点的“小微企业工商物业贷”“小微快贷”“藏易贷”“微捷贷”等创新性信贷产品,着力推广应用“西藏辖区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不断简化贷款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四是提升金融环境。积极组织开展金融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排查整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活动、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虚拟货币、私募投资基金和地方金融机构等风险隐患,有效杜绝金融企业风险所衍生的投资者利益受损问题,为在昌企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五是强化银企对接。持续加大企业融资相关政策宣传,定期召开政银企对接会、推介会、座谈会,畅通银企信息渠道,不断提升银企互动能力,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信贷资源倾斜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1年底,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9.18亿元,同比增长4.05%;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3.81亿元,同比增长86.21%。
下一步,昌都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充分激发民营、中小微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用好用足金融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继续执行一般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按规定落实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以及列入国家重点规划和发展确需建设项目的融资支持政策。提高在昌商业银行对产业发展等实体经济的中长期贷款比例,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二是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民营、中小微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分支机构和基层从业人员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及免责条件,探索建立授信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制度,对有充分证据表明已尽职履责的,免除相关处罚。设立内部问责申诉通道。
三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税务信息共享与合作,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强化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鼓励发展绿色信贷,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协调配合,制定信贷增长目标,确保信贷合理增长。
四是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离不开良好的信用体系和应用,在信用贷款政策、守信激励和增强企业诚信意识方面进行提升和完善,加强信用县(乡、村)创建,推动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五是扩大市域金融网点覆盖面。针对全市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有限,各大商业银行在县(区)设立的金融网点较少,导致金融服务不充分,影响特殊优惠政策执行力度的实际,鼓励、支持、引导金融服务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加大向县(区)的网点辐射力度,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企业报》记者:今年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您对此次会议有哪些寄语?
陈军: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将为未来中国发展划定新的航程,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也必将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吹响奋进号角。
筑梦新征程,一起向未来。作为一名来自西藏昌都市的全国政协委员,自己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扛起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政治责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