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6家上市公司近两年 斥资超1800亿元回购
回购股份数量和回购金额公告完成率均在八成左右,A股注销式回购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记者 李乔宇
近两年来,部分上市公司积极用真金白银回购公司股票,向市场传递积极信息,引导市场预期,活跃市场投资,在维护市场平稳运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月26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以下简称“中上协”)发布数据显示,根据上市公司公告,2022至2023年间,1836家上市公司累计公告3484条回购预案,回购股份178.42亿股,回购金额1821.89亿元,包括集中竞价交易回购和定向回购两种方式。以集中竞价交易回购为主。数据显示,剔除停止实施回购的情况,1122家上市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进行回购,回购股份122.63亿股,占整体回购股数的68.73%,回购金额1665.56亿元,占整体回购金额的91.42%。
具体来看,有26家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均超10亿元。其中,中国平安、中联重科、美的集团、荣盛石化、海康威视、格力电器回购金额均超20亿元。回购大军中新生力量也不断涌现,76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1.26亿股,回购金额合计超9亿元。
回购股份数量和回购金额公告完成率均在八成左右。已完成回购的股份数量99.53亿股,占公告数量的81.16%,已回购金额1326.65亿元,占公告金额的79.65%。
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成为回购集中地。回购案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公司回购金额1200.54亿元,占比72.0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3年回购金额同比增加162.97亿元,同比增长284.43%,为回购金额增速较高的行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上市公司回购也较踊跃。
资金来源方面,通过自有资金进行回购的股份数量104.32亿股,占比85.07%,回购金额1443.24亿元,占比86.65%,目前通过外源融资回购尚少。上市公司积极利用回购分享经营发展成果,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业务稳定、盈利能力较强的积极信号。
回购用途方面,超六成用于激励机制建设。以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为目的的回购股份数量合计76.24亿股,占比62.17%,回购金额1087.98亿元,占比65.32%。上市公司通过回购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积极性,助力长远发展。
同时,以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回购占比大幅提高。以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回购19.54亿股,占比15.93%,回购金额173.37亿元,占比10.41%,回购用于维护公司长期价值和广大股东权益的功能进一步凸显。2023年以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回购金额同比增加18.14亿元,同比增长23.37%。
中上协表示,越来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无论是公司数量、注销股份还是涉及金额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在市场估值相对有吸引力的情况下,注销式回购会提高每股收益和股东权益,同时还能起到优化股权结构与节税的作用。”中上协称,以国电电力为例,公司在2020年至2021年间实施三次回购并注销股份共计18.15亿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9.24%,向市场传达公司价值被低估的积极信号,发挥回购维护公司价值的作用。在港股、美股市场,通过实施股份注销以满足市值管理需求的回购比例一直较高,A股注销式回购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股份回购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优化资本结构、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2023年12月15日,《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修订发布,旨在提升回购便利度,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回购工具,积极回报投资者。中上协表示,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回购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未来上市公司积极合理使用股票回购工具会逐步常态化,这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为构建资本市场长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