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西湖①杜集区委宣传部/供图
朔西湖②杜集区委宣传部/供图
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③杜集区委宣传部/供图
雨中朔西湖李亮/摄
朔西湖音乐喷泉徐有银/摄
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①杜集区委宣传部/供图
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②杜集区委宣传部/供图
朔西湖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是自上世纪70年代由于朔里煤矿开采,导致土地不断沉陷,逐步形成的沉陷区。朔里煤矿处于杜集区境内,自1971年7月投产至2019年5月关闭,累计产煤6439万吨,虽然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价值,但也付出采煤区域房屋开裂、道路损毁、土地沉陷、生态环境恶化等代价,形成14500亩的采煤沉陷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杜集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组织实施了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系列项目,有效破解资金、治理、群众安置三大难题,全面彰显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
“黑色伤疤”变“绿色氧吧”
杜集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以重点采煤沉陷区朔西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实施沉陷区的综合整治、生态修复。
一是建设理念的突破。改变传统治理模式,坚持规划先行,树牢“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渔则渔、宜留则留”理念,总投资2.7亿元的朔西湖重点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一期项目通过EPC方式招标,“候鸟天堂、梦中水乡”原生态旅游新品牌初步打响。
杜集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沉陷程度要素入手,根据深浅状况不同,探索出“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六种综合治理利用模式。规划建设了城市湿地公园,实现“痛点”变“亮点”“伤口”变“窗口”。
在道路建设时,根据沉降情况,采取柔性路面设计,修建过渡路面;对出现沉陷的桥涵采用整体构造物设计,减缓沉陷现象,目前已修复龙山北路、建设路、杜集朔西湖沉陷道路等路网51.3公里;采取充填粉煤灰、覆土等技术措施,累计复垦造林5000余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4.4%;积极推广“覆岩隔层注浆充填技术”,利用高压浆液充填地下采空区裂隙、离层,消除采空区内较大空洞,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二是开发模式的突破。杜集区大胆改变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引入市场方式开发治理,成立朔西湖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在治理过程中尽可能植入部分经营性项目,大力保障生态修复项目可持续发展,推动采煤沉陷区治理出实招、开新局。
朔西湖公园所在塌陷区总面积1.45万亩,其中湖泊7300亩。这一带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沉陷,最大沉陷深度11米,平均沉陷深度5米。为治理采煤留下的“疮疤”,2017年12月,淮北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朔西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项目,鼓励企业采取市场化方式推动采煤沉陷区环境整治。
淮北市委常委、淮北市杜集区委书记姜颖表示,沉陷区治理离不开政府投资,但光靠财政资金投入毕竟有限,需要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政府成立的朔西湖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国企引领投资、区企充分进入、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方法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市场化模式。
该公司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取得朔西湖周边区域加油加气站用地及经营权、公共汽车线路运营、天然气管网及管道燃气、供水、供热、分布式能源、路侧停车收费权,高铁北站广告等经营性资源的经营权,所获取的经营收入则用来弥补前期投入和朔西湖后期项目开发,形成良性循环。
据悉,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共分三期,总治理面积9.6平方公里。一期项目投资约2.7亿元,治理面积约2.2平方公里,目前基本完成,已正式向公众开放。未来,朔西湖将逐步建成朔西揽胜、矿城印记、荷风涟漪、活力水岸等10大景观,并将引入康养等新产业。
三是资金争取的突破。以财政投入为资本、银行资金为过渡,以周边土地开发为保障,积极申请国开行专项贷款,成功获批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区。同时,按照一次长远规划、分期逐步实施,确保治理成效,不求短平快,立足长远“拥湖发展”和生态文明。
在安徽省率先出台《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支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办法》,推动治理由财政投资的单一结构向市场化投入的多元格局转变。依托采煤沉陷区这一独特“资源”,谋划朔西湖环境治理、杜集实验高级中学、繁华路等湖周边3条道路系列项目,以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奖补资金作为资本金,吸引市、区建投国有资本注资,成立专业化朔西湖公司,负责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物业经营和资源开发工作,以1950万元商业流动贷款为过渡,获批13.5亿元国开行专项贷款,保障项目资金。
增值效益惠民生
杜集区努力通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发展壮大的农业、工业等产业,为辖区居民就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实现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
一是经济效益显著。朔西湖综合治理一期项目建成后,盘活土地2000余亩,土地价值明显提升,出让金收益预计超40亿元。东兴建投众创产业园项目成功落地,中通机械、天宇高科冶金等2家徐州籍企业成功落地,华企铝业即将落地。
二是社会效益显著。伴随着朔西湖采煤沉陷区治理,杜集区人民医院、淮北理工学院、吾悦广场等城市设施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出行、医疗、教育、购物条件。通过整合棚改专项债资金,投资近10亿元建设生活小区,2000余户沉陷区群众喜获新居。同时,朔西湖旅游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有效促进居民增收。
三是生态效益显著。通过实施湖底清淤,河湖连通等工程,目前朔西湖已形成连片水面约8000亩,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有植物80余科、候鸟20余种,每年有大量大雁、白鹤等鸟类栖息,成为兼具生态涵养和水库功能的“城市绿肺”,极大改善了当地小气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姜颖表示,在实施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系列项目的过程中,虽然付出了汗水,但也收获了许多经验和成果。
第一,增进民生福祉是根本。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有效引导,稳步推进沉陷村庄搬迁,最大限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统筹做好产业发展、产城融合、社区管理、就业服务,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
第二,坚持规划引领是基础。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性、规律性、阶段性,科学确定城市各功能区定位,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先后编制的系列专项规划,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地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衔接、相互支撑,不断提升城乡发展的品位和档次。
第三,发挥市场作用是关键。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涉及资金规模较大,单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无法弥补巨额缺口。在研究谋划工作之初,就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形成持续投入的良性循环,将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
第四,提升治理能力是保障。在朔西湖治理过程中,加强政策设计,出台了《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支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办法》,奠定了项目实施的政策基础。同时,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方案论证、资金测算、效果评估,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未来,充满活力与希望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姜颖说,“朔西湖治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们会无惧困难,勇敢追梦。”
一是要打造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将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采煤塌陷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突破口,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美城”,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二是要打造经济生态的“绿水青山”。准确把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建设科创大走廊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铝基、碳基、硅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奋力实现在皖北崛起中闯出新路,着力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开放创新新高地,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板区。
三是要打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自我革命精神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坚如磐石的决心抓好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和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用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