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嘉诚7折“放血价”抛售房子的新闻,宛如香港楼市里的一颗“深水炸弹”,震动余波甚至传导到深圳河对岸。
李嘉诚降价30%抛售房产
价格回到7年前水平
据中国基金报,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3日在香港油塘「亲海駅II」项目公首张价格单,共132户,每平方英尺价格为1.5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4.8万元/平方米),均价回到7年前。其中,最便宜的开放式单位实用面积210平方呎(约合19.5平米),扣除18%折扣后,折实售价为290万港元,折实呎价13810港元(约合14.87万港元/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售价较周边二手房便宜了三成,甚至回到了7年前的水平。
亲海駅II首批132户,实用面积210至718平方呎,包括开放式至三房户型,其中,开放式佔22套、一房佔43套、两房52套、三房15套,价单定价由353.6万至1,375.7万港元,每平方呎由16,394元至20,008港元。以定价计整批市值为9.25亿港元。
当中,开放式至两房单位可获最多18%折扣;三房单位最高可获19%。故整批折实售价由290万至1,114.3万港元,折实呎价由13,443元至16,407港元。
长实执行董事赵国雄形容,亲海駅II首批单位为“便宜到爆”。该项目价格被外界视为香港楼市“深水炸弹”。
赵国雄表示,香港市民关注房屋问题,房屋政策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故发展商帮助市民上车,直言“不要赚尽、不用赚多”。
为何折价售楼?专家解读
李泽钜:地价已跌至接近政府成本价
据财联社,亲海駅II地处油塘工业区,周围已有不少楼龄4-17年的住宅,这些住宅的平均尺价为亲海駅II首批出售单位均价的97%-136%。
为何长江实业集团要折价售楼?房地产行业工作的郑先生告诉财联社记者,其实这次便宜售楼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前面的鱼市场有重建风险,其次是用料和电梯比例,住宅中其实是很多人共用两个电梯。但即使这样算,开价依然很便宜,作为油塘业主自己也对这个价格颇为惊讶。另外,也不排除长江实业想减仓,可能会有其他投资回报率跑赢房地产。
中原地产的中介告诉记者,始终油塘都是工业区转型住宅区,亲海駅II旁边有鱼市场和水泥厂,鱼市场已经确定会拆除及改建住宅,可能会挡住亲海駅的海景。
实际上,长江实业近年来一直有“向香港楼市投放深水炸弹”的举动。这里的“炸弹”比喻其以低于市价出售旗下新建住宅,定价较同区新盘或二手楼有10%以上的折让。例如今年3月开价的屯门飞扬第2期,当时推出的首批单位,折实呎价由11,042至13,972港元,最低呎价创周围片区3年新盘新低,被形容为“深水炸弹价”及“放血价”。
不同于长江实业执行董事赵国雄“平爆价”的说辞,长江实业主席李泽钜认为“深水炸弹”说法有点“煽情”,但承认现在的入市时机的确比三年前好。
长江实业业绩发布会上,李泽钜表示在目前地产市道下,集团的现况合乎期望,业务发展亦按既定计划实现。他认为,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的兴衰当然对经济有重大影响,并且有共存共荣的关联关系。政府制定政策时,可能要平衡许多因素。对政府而言,地产行业及经济只是他们考虑大局的一部分。完全不担心香港的财政状况,根据《基本法》已就审慎理财原则提供指引,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财政预算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
如何看待当下香港房地产状况?李泽钜表示,当人人都看好市场、而利率又低时,又或者利率上升机会较大时,也许应该较小心谨慎;但当每个人都看得差、而利率又高时,市场风险多数会较低。与三年前相比,现时利率下跌的可能性较高,走势较为明确。地价亦已跌至接近政府的成本价,与前几年比,地价再跌的可能性较低。
香港政府拟推出“地花”模式
此外,近日香港政府拟创新推出“地花”模式,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据香港文汇报7月31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正在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项目,未来会在区内收回大量私人农地和棕地作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正构思以“地花”模式将未平整的土地推出招标,以加快推出多层工厦用地,又不排除以绿化地安置受发展影响的棕地作业者。
所谓“地花”模式,是指将已经确定土地用途、但还未完成土地平整的用地提前招标,让投资者提早入场,缩短土地开发周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之所以要推出“地花”模式,与加快推进新片区的发展进度有关。如香港北部都会区,目前是香港重点发展片区之一,但整体面积较大,若按照过往的开发模式,将大为延后片区发展的时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香港特区发展局官网了解到,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在审议《2022年发展(城市规划、土地及工程)(杂项修订)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中提到,“从9月1日起,香港届时可拆墙松绑精简城规、收回土地条例,缩短生地变熟地的时间。”
此前,香港楼市曾多次创新,“预售”“公摊”等模式均被内地借鉴,此次的“地花”模式也会被内地借鉴吗?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段炼 杜波
校对|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中国基金报、财联社、每经网、公开资料等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