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姜冬梅教授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202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随后31个省(区、市)在相关文件中,相继出台了“双碳”目标及规划。今年,是大多数市(县、区)及大中型企业密集出台“双碳”目标及规划的关键之年,各地方及企业“双碳”规划工作落地成为重中之重。
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姜冬梅教授
为此,中国生态智库科研助理、《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蓝皮书副主编刘涛博士在《群言寄语》栏目线上邀请到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姜冬梅教授,姜教授先后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受邀在联合国纽约总部讲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参与编制“中国–联合国第二次、第三次国家排放清单”,是全球知名应对气候变化专家。本期,让我们听听她对区块链助力数据要素赋能地方和企业“双碳”目标规划落地的独到见解。
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姜冬梅教授
刘涛:姜老师您好!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的制定情况是什么现状?
姜冬梅:当前,全球已有132个国家表态要碳中和,我国也是其中之一。作为负责任的大国,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那么,当前我国企业是什么现状呢?我举一个例子,2022年6月末我在新加坡出差时看到《南华早报》的一篇文章,标题赫然写着《中国企业在净零表态上拖后腿》文章提到,在一个对全球4000家企业的研究中,其中265家中国企业只有11个制定了碳中和目标,其余企业没有表态。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不断被国际社会摘出来,不得不直面国际舆论压力。中国企业尚未制定碳中和目标,也就是零碳目标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是自上而下制定的,只有从国家到地市级别都有了“双碳”的规划和目标,企业才会有依据地制定自己的目标和作出承诺,应该说,中国企业的“双碳”目标已经箭在弦上。
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姜冬梅教授
刘涛:您提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当制定碳排放规划,我国目前这些单位的制定情况是什么样的?
姜冬梅:总体来看,2023年是各个县区和大型企业出台“双碳”规划和制定“双碳”目标的时间点,目前任务比较艰巨。
2021年国家要求各部委制定“1+N”的政策来提出目标。在国家设立了“双碳”领导小组的前提下,各个省的发改委也设立了省一级的“双碳”领导小组,省级的“双碳”规划基本都已经出台,并且有些省份要求地市一级也制定完成了“双碳”规划,比如河南省的17个行政区都已经提交了自己的“双碳”规划,2023年将会是各个县区落地“双碳”规划的时候。
从企业层面来看,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北京市已经在2022年下达了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必须制定2030年碳达峰规划的文件,虽然各个省也将开始要求国企和大型民企做出相应的“双碳”规划,但是企业对自身的碳排放量尚在“摸家底”的阶段,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制定缺乏数据支撑、情景预测,更缺乏有针对性的减碳方案,导致有些企业为了交作业,“双碳”规划要么拍脑袋,要么进程缓慢。
刘涛:请问科学制定碳中和规划有什么重要意义?
姜冬梅:不科学的碳行动规划往往是前三季度用光了排放指标,到第四季度采取粗放式拉闸限电等“运动式减碳”措施,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甚至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这对国家正常开展“双碳”行动的负面影响很大。
在2022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内蒙古代表团时专门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在“双碳”事情上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从数据化的基础出发,先立后破。也就是说,在制定“双碳”规划前应该先了解基本现状,而不是先打破再去做。
科学制定碳排放使用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区块链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规划,这样的平台可以帮助企业、自贸区、园区以及地方政府进行数字化管控。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规划,实现“双碳”目标。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这样平台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姜冬梅教授
刘涛:您曾经提到过区块链信息化平台将是碳核算和“双碳”目标规划的重要手段,区块链信息化平台是如何帮助各级政府和企业开展碳中和规划的?
姜冬梅:中碳绿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旗下科技公司,打造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结合绿色、低碳美好愿景的一站式绿色金融可信数据服务网络平台,将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地方及企业“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作用。以中碳绿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研发的“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为例,一个平台能够提供三项服务,分别是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指南、双碳指挥大屏和可信碳表。通过这些工具,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碳规划并对整个市(县、区)或企业的碳排放、碳中和的总体进程和实时状况进行监控。
具体来讲,通过数字化的管控平台,可以将县区一级的碳排放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对所有的24个碳排放行业进行覆盖。
进一步地,通过管控平台可以制定一份行动指南,将所有的数字化信息组合在一起,形成纸质的行动指南,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展示成一套“双碳”综合治理大屏及指挥中心,可以分为碳排放核算数据大屏、碳达峰进程指挥大屏、碳中和模拟指挥大屏。
企业通过PC端或者手机端轻松填报可信碳表,指挥中心通过大屏的形式,就可以把全市或全部县区的“双碳”行动情况展示出来,方便指挥决策和采取行动。
刘涛:请问区块链技术在“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上扮演什么角色?
姜冬梅:区块链的主要作用可以描述为,为上链的各类单位打造以统一身份为基础,透明公开征信为公信,统一结算工具为依托的技术工具,解决一系列在碳规划制定过程中的数据可信性问题。地方政府、园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与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者难以掌握完整、准确、全面的碳排放数据进行科学决策。由于碳排放核算需要对数据的来源、核算方法的规范性和采集方法的科学性有严格要求,当前面临碳排放数据数据采集不规范、记录缺失等造成误差的客观现实,使管理者难以通过精准的双碳数据做到科学决策,有据可依;
二是,管理者手中缺少实现“双碳”的多情景数据模拟,难以科学决策当地“双碳”规划。除需要完整、准确、全面的碳排放数据外,政府、园区管理者手中缺少对当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出的多情景数据模拟,从而难以科学决策当地的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三是,管理者面临数据不一致导致倒查风险。由于缺少及时、动态、连续的技术手段,相关部门掌握各行业、各企业、各时期的碳排放资料不一致、不连续,甚至数据相互冲突,面临数据倒查风险;
四是,企业顾虑生产数据安全和泄露问题。碳排放数据直接反映企业的生产情况,数据在企业、行业、第三方机构、碳市场流转过程中可能存在非法使用、敏感信息泄露等风险,如果没有类似金融服务的安全、加密的数据系统,企业会存在顾虑。
区块链技术在应对这些挑战与难点上具有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打通了绿碳金融化的渠道。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与建设银行和华夏银行的直接连接,并提供了一系列金融服务,这是传统信息技术很难做到的。
总之,该平台既面向政府,也面向企业,提供了不同级别的产品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的自证需求,同时也能证明数据的可信性,以满足政府监管和金融端的需求。这些数据都使用了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信任和证明的问题,并且可以满足国际标准的需求,以便走向国际化。
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姜冬梅教授
刘涛:请问 “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主要利用哪些信息化技术?
姜冬梅: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是国内第一家开展区块链“双碳”信息化业务的机构,所提供的“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是国内首创的。
研发团队非常重视碳相关数据要素的建设。这个平台利用了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确保数据采集的过程是准确的,不仅满足了国家和地方的规范,还满足了金融级别的要求和规范,并且已经实现了与建设银行和华夏银行的直接连接,这需要大量的技术准备才能实现。“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是碳减排过程中各类数据要素的基础性平台。
刘涛: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生态智库的专访,在“双碳”行动过程中,您还有什么建议?
姜冬梅:首先,必须确保地方及企业的碳行动方案是可行的。不能只关注减排目标,而忽略了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还必须加强碳数据的透明性和公开性,提高行动方案的科学性,并确保解决方案不会对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必须确保地方及企业的解决方案是长期的。不能只关注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长期的影响。这需要长期的数据要素化建设才能确保长期碳行动落地。
刘涛:非常感谢您对区块链助力数据要素赋能地方及企业 “双碳”目标落地的深入解读,感谢您的有益建议,再次感谢您接受中国生态智库的专访。也非常期待您下一次来到《群言寄语》栏目,与大家交流探讨,为我们答疑解惑,谢谢您。(文章来源:生态中国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