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彩虹鱼-深渊极客“海洋探索系列漫谈”第一期节目在《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直播间正式上线。本期节目邀请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建松开启探海之旅,她也是新华社历史上首位赴南极、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创作的科普文学作品《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好书”,被我国著名海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汪品先院士称为“海上的《徐霞客游记》”。
该节目由《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航运与海洋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办,彩虹鱼-深渊极客承办,上海辞书出版社、潜行学院、联劝两万里专项公益基金、青岛西海岸新区中企海洋产业对外合作促进中心协办。
“彩虹鱼-深渊极客”由一群关爱海洋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科普教育者和学校教育专家组成。他们献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资源,通过创新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手段,对深渊海域进行科学研究,致力于探索海洋和挑战深渊极限,使人类更好地了解未知海洋世界,希冀给后人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留下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不久前,彩虹鱼-深渊极客策划的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系列——“海洋,一扇科学之门!”5期直播节目相继上线,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以轻松探秘的方式,感受海洋,探索未知海洋世界,彩虹鱼-深渊极客再度推出海洋探索系列漫谈,以“走,探海去!”为题,邀请海洋专题记者、海洋探险家、海洋潜水者、海洋摄影师等各领域的探海人,将他们的探海经历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感受海洋的美丽与浪漫,希望让更多人关心呵护海洋。
海底见闻:海山上的“奇花异草”不是“草” 张建松长期致力于极地和海洋专题报道,这次她分享了海底见闻:海山上的“奇花异草”、打穿地球莫霍面有多难?以及八旬院士三潜南海三方面的精彩内容。
谈起自己20多次出海经历,张建松感叹印象最深的是海山上的奇花异草,瑰丽的海底风景令自己大饱眼福。她首先科普了海山的概念,海山有着独特而富饶的生态系统,这里是海底大花园,也是海洋迁徙动物的驿站、古老海洋生物的避难所,有着生物多样性高、生物量大、特有物种比例高的特点。
张建松强调,虽然用“奇花异草”形容海底生物,实际上它们却不是植物,因为深海没有阳光的照射,植物无法生长,这里只有动物。她在直播中带领大家共同见证海山上藏着的瑰丽世界,包括各种颜色的海百合与珊瑚、海葵等生物。黄色的海百合与白色的海绵完美共生,粉红色的水螅品种“柱星螅”如桃花盛开般艳丽,还有形如捕蝇草的海葵,是我国科学家在海山最先发现的品种。
科技探海:读懂地球“天书” 为什么要去探索海底世界?张建松介绍,海洋尽管只是地球的一部分,却承载了整个地球演化的历史,通过研究从海底钻取采集的数据、沉积物、岩石、流体、海底生物等珍贵样品,让科学家渐渐读懂了“地球天书”的一些篇章。
在多次出海经历中,张建松与科学家同行,所乘坐的科考船是我国先进技术的结晶,船上有自主研发的“发现号”深海机器人,去往人类难以涉足的深海,化身“手眼”,拍摄并传输未知的海底世界画面。
作为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接触过很多踩波踏浪的科学探海人,其中最让她感动的是年过八旬的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虽然如此高龄,汪院士却三潜南海,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4500米深海,亲自参与科考工作。“甚至在春节除夕他还在工作,汪院士对科研工作的专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都令人赞叹与感动!”
张建松介绍,正是这些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取得了南海研究的主导权,中国的深海科学已经进入国际前沿,南海正在成为世界深海研究程度最高的一个边缘海。
此外,大洋钻探技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张建松指出,打穿地球莫霍面的梦想虽然尚未实现,但为此而发展起来的大洋钻探技术,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科研之门,成为一种新颖直接的“窥探”地球手段。
直播最后,主持人与张建松进行问题互动,比如“海上回看陆地有什么感想?”张老师颇为感慨,就如她最新的书“换一个角度看地球”,从海上看陆地,人类都是地球上的岛民,地球上71%都是海洋,我们都生活在几个大岛,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岛民”,海洋也是我们的家园。关于当前海洋科普的建议,张老师谈及自己在“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作为科普专员的身份登船,国外的科普专员通过专门的科普平台在船上连线中小学的课堂,将远洋科考第一现场带给学生,结合我国广受欢迎的“天宫课堂”,之后的海上课堂、南极课堂、北极课堂等等都可以去做。
就如张建松的科普文章一般,她的分享生动精彩,亮点颇多,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海洋之美,科研之艰,展示出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伟大之处,将他们的科研成绩呈现给观众,分享科研的巅峰成果,让大众感受海洋世界的奇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