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围绕提升师生教育获得感,创新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沈阳市大东区实行数字化管理系统后,教师单次备课时长减少29.7%、单次作业批改时间减少15.2%、收集资源便携性提升17.4%、获取学情及时性提升14%;初中学段个性化作业占比达68%,学生低效重复练习减少36.4%,薄弱知识点提升35%……”日前,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沈阳市大东区在推进智慧教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沈阳市作为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确立党建引领提升工程、立德树人强基工程、优质资源扩增工程等九大工程,开始系统探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我们致力于打造幸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幸福、教师在执教中体验幸福、人民在教育发展中获得幸福。”沈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常福说。
以项目为载体,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坚持问题导向,沈阳市突出“小切口”和示范性相结合,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攻关。
2023年初,沈阳市在13个区县征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实验项目。各区县按照“重点实验项目遴选工作方案”,聚焦长久以来“想做没做、做了没成”、严重制约区域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申报项目。最终,沈阳市遴选出30个区县重点实验项目和104所改革实验学校,并从市、区、校3个层面确定144个重点实验项目。
于洪区位于沈阳市西北部,不少居民需要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门台村居民刘红娜看到孩子在学校制作的掐丝画,一下子被惊艳到了。居民陈立峰也想把自家的鸡蛋、白菜、萝卜在网上销售,但苦于不懂直播技术。
“依托区内优质学校,创建教育联盟,抱团取暖,协同发展,激发乡村学校的内生动力,服务于村民。”按照于洪区教育局“乡村融合型学校”项目的设计,该区利用闲置校舍,开办居民学校,把职教培训、政策宣讲等教育服务摆进农村大集,把实惠送到村民家门口。
增强行政助力,破除体制机制顽疾
“改革要从体制机制上破解问题,行政要为基层提供政策支持,下放权力才能真正激发教育一线的改革活力。”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巍介绍,沈阳市聚焦基础教育政策难点问题,增强行政助力,成立工作专班,组建11个工作组。通过建立专家指导机制、交流展示机制、动态考核机制、资金调控机制等,保障实验项目取得实效。
沈阳市将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扩增,打造扩优提质新亮点作为实验区建设的突破点,循着以城带乡的思路,在13个区县组建起34个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联盟,包含70所城乡学校。通过建立管理互通制度、干部互派挂职制度、优秀教师引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共享制度、教科研培训联动制度、城乡学生互动制度等,确保城乡学校联盟真正开展起来,长期开展下去。
此次改革中,沈阳推出的教师队伍动态补充新机制让基层学校大为解渴。“用人权力的下放,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和创新思想。”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李江涛说。
2023年,沈阳市围绕教育政策放权、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改革经验100余项。
提升基层动力,改革成果异彩纷呈
改革启动后,仅一年时间,沈阳市各重点实验项目就纷纷开花结果——
皇姑区以“特色引领、优质提升、集群发展”为目标,建立起普通高中优质特色集群式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皇姑区教育局局长王同兵介绍,皇姑区将域内9所普通高中统筹规划,打破学校间壁垒,构建3个维度优质特色高中群,并建立学校共同体,有效破解了普通高中“育人目标功利化、办学模式同质化、培养模式单一化”等问题。
大东区聚焦教学学情难以精准匹配、各学段难以精准减负、个性化学习难以精准高效等核心难题,以智慧教育建设为抓手,实行AI精准教学模式助力课堂教学,建立“三段式”精准课堂,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学习手册赋能作业管理,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增效课后服务,“五育”并举完善学生发展评价系统,“全程伴随”实现全面实时数据反馈。
和平区深化集团化办学,以联动教研激发集团校“雁阵式”发展;沈河区构建“一核两系三维”无边界卓越育人体系,系统提升育人质量;铁西区构建残疾学生十五年免费教育支持体系,实现区域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全覆盖;浑南区创建“灵动教育”办学理念,打造创新教育集团;苏家屯区构建幼小初高“一体化适应性评价”体系,全面促进学生在各学段的无缝化对接与可持续发展;沈北新区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三联三建”,形成区域思政教学一体建设新格局;康平县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实行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春天的脚步临近,万物生机勃发。沈阳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举措,正推动全市走出一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