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和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怎样的共通点,使其得以于某种机遇下合二为一,最终形成红苇颂这一美学层次的美酒?
贯穿其中的,是“天工”与“人为”。
好的酱酒,是天时地利和匠心酿造的和谐统一;
好的陶瓷艺术,也是“巧夺天工”与“人为创造”的交相辉映。
《红苇颂,大师与大师的遇见》第二期,将为您介绍的是红苇颂典雅瓶型的设计者,当代陶瓷艺术大家,白明。
以红苇,赞颂生命 “我想设计一款酒瓶,只是装这款酒,换任何其他酒都不合适。”——谈及红苇颂瓶型的设计初心,白明如是说。
据白明介绍,红苇颂则的瓶身和图案设计是合二为一的。
这也和白明在陶瓷艺术上的创作理念所一致:陶瓷艺术,是先“艺”后“术”的过程,是脆弱和永恒的共存,更是生命之美的体现。
生命的力量,也正是红苇的意象特征。
“红苇”二字谐音“宏伟”,意为宏大、伟大。作为具备强劲生命力的草本植物,红芦苇所展示的生命的韧性,和酱酒酿造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生命力是一致的。
典雅瓶型致敬风雅饮者 为何说这样的瓶子“换任何一款酒都不合适”,红苇颂的瓶型设计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智慧?
在白明看来,这和红苇颂酒体的口感、香型、品质、优雅等一系列要素是分不开的。当你品到了红苇颂的绵长口感、理解到了其优雅的美学特征,那么其瓶型设计所传递出的美学语言也会自然而然地清晰起来。
流线型的瓶身,不仅仅是为了视觉的流畅感,也可以让饮者以一种更为尊重和端庄的姿势将酒瓶握在手中。同时,细微的线条流转,和飘荡的芦苇图案呼应起来,更隐约体现出风向的动感。
在三斤装的瓶型设计上,书卷形态的设计则完美地避免了传统大体量酒瓶的笨重感,带给人一种轻松感和意外感。
好酒的发酵来自于各种微生物在发酵中的“意外”的发生。发酵过程是生命无限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书卷气、意外感和生命的美感,正是白明想通过看似简单的瓶型设计,传递给每一位风雅饮者的东西。
人物名片:
白明,五星红苇颂美学总设计师。1965年9月生,江西余干人。著名艺术家、作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
代表陶艺作品《红苇颂青花釉里红箭筒》,即红苇颂瓶型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