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8月21日,由中国农村杂志社指导,安徽丰原集团主办的“2022乡村产业振兴研讨会暨秸秆高值利用专题”活动在安徽丰原集团行政会议厅成功举办。来自调研组成员、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代表,蚌埠市固镇县相关部门与地方代表共100余人参加活动。此次研讨会还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总站、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及固镇县人民政府的支持。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指出,《齐民要术》在定义农作物产出的时候是这么表述的,“斤两斤草”,这个草就是秸秆。在我国,秸秆利用转换率非常低。乡村生态振兴要在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上下力气,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管控、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等制度和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加强秸秆高值化利用的科技攻关,推进粮食产业低碳发展是粮食安全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以清洁能源、绿色低碳投入品、低碳高效设施装备和技术、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为重点领域抓减排,以提升品种固碳能力和土壤储碳能力为重要补充抓增汇,以弱化粮食产业对作物生命特性和自然资源的依赖、强化农田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为主攻方向抓适应,全面构建气候智能型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粮食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由侧重经济功能转向经济、低碳等多功能并重,由强调单要素生产率转向强调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二是鼓励服务主体将符合低碳发展理念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组织形式导入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重点支持服务主体承接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三是要依托大数据、云平台、5G等新技术提升粮食物流效率,探索粮食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节粮减损。
强化制度创新,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粮食碳补偿机制。推动粮食低碳生产,必须让农民开展粮食低碳生产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推动粮食低碳生产有积极性。考虑到粮食低碳生产的正外部性与公共品属性,构建政府主导型碳补偿与市场主导型碳补偿相协调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农业补贴与粮食生产减排增汇挂钩机制,对开展粮食低碳生产的主体予以成本补偿,让积极开展粮食低碳生产者多得补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碳交易机制,推动粮食产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服务性价值”外显为可交易的“产品性价值”。可鼓励第三方机构针对粮食低碳生产开发“碳汇+”项目,借助碳市场对开展粮食低碳生产的主体进行收入补偿。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奇说,近年来,生物基燃料和生物基材料成为全世界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热点领域,对于农作物秸秆的转化研究更是热中之热。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8亿吨左右,加上农林废弃物,总计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应在十多亿吨,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丰原集团技术成果走向产业化,不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观,而且无污染、绿色化,对于减少石化资源依赖、禁塑的推广、土壤的改良、实现碳中和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如将5亿吨农林废弃物转化,即可得2亿吨混合糖。如将混合糖转化成燃料乙醇,可得近1亿吨新能源(我国石油年产量不足2亿吨);如转化成聚乳酸,可得1亿多吨塑料及化纤替代品(我国年塑料化纤消费量1.6-1.8亿吨)。尤其人类正在迈向第四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时代,既要克服工业文明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盲动”,又要克服农业文明在自然状态下利用资源的“被动”。丰原集团不仅帮农民捡回了农业的另一半,更重要的是使农业变被动为主动,开辟了把大自然光合作用的农业产出物全部“吃干榨尽”的人类农业新纪元。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新途径,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这是乡村第二产业迅速崛起的难得契机,是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难得契机,也是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难得契机,更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改良土壤质量的难得契机。农民出售秸秆换回黄腐酸高效有机肥,就地施用,即可迅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
丰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荣杰介绍,近年来我国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受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秸秆综合利用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传统秸秆利用费用高、费工费时、成效慢,农民不积极、不主动。秸秆资源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富含热能和碳、氮、磷、钾、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相比其他废弃物,例如厨余垃圾、排泄物、废塑料等,秸秆的分布更加集中,涉及商务对象更少,有助于保持供应的稳定性。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是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实践中仍然存在技术、政策、产业化等层面的各种瓶颈,构建秸秆综合利用和高值利用的长效机制,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即将投产的全球首条1.5万吨/年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高效有机肥的示范生产线,由丰原集团经过多年科研攻关,目前已取得成熟技术成果,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据第三方评价机构给出评价结果,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整体项目计划于九月投产,将为秸秆高值利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丰原方案。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闫成认为,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是“大食物观”理念下的生动实践。推进秸秆青黄贮、膨化、压块等饲料化高效利用,可以扩大草食动物饲料来源,节约大量饲料粮。目前,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占比为15.4%,如果提高到20%,能替代玉米992万吨,相当于我国2021年玉米进口量的35%。秸秆是双孢蘑菇等草腐菌的良好栽培基质,也可作为香菇等木腐菌的部分栽培基质,满足百姓对多元、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的需求。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管理处处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首席孟海波认为,秸秆可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增强材料,与塑料、橡胶、热固性树脂等其他材料进行复合,通过特定生产工艺,可用于环保、木塑产品生产的高品质、高附加值功能性秸秆复合材料。秸秆纤维地膜属于生物降解地膜中的一种,是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提取聚乳酸PLA制成,可完全生物降解地膜。2021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量155.3万吨,聚乳酸占比为29.44%。我国是世界上地膜使用量最多、覆盖面积最大的国家,每年用量约145万吨,占全球总量的75%,覆盖农作物面积近3亿亩。2019年我国聚乳酸塑料占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的占比25%。秸秆原料化可提供农用功能材料,将逐步成为石油化工产品的替代品,但是,尚有技术装备瓶颈需要突破,迫切需要技术进步与革新。
尹成杰总结发言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指出,事实上,农作物种植业投入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生长收获的不仅是籽粒和果实,秸秆同样是重要的农作物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秸秆利用起来,就是对一部分农业成果的利用。从热量的角度看,秸秆燃烧值约为标准煤的50%。从营养价值看,1吨普通秸秆平均与0.25吨粮食的营养相当。在现代农业条件下,运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农作物秸秆不仅不是废弃物,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农作物秸秆蕴涵丰富的太阳能,可以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建材以及饲料、肥料、食用菌等,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可以带来多重效应。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气化等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绿色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秸秆焚烧,能够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热量、微粒子排放,减轻雾霾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还能避免长期堆放传播病虫害,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秸秆利用产生的草木灰是高品质钾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作物秸秆价值得到发掘后,农民就可以把秸秆出售给相关企业获得收入。这是农民增收领域的有效拓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实现发展生物质能源与保障粮食安全相互促进。四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实质上是提高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尹成杰为丰原集团秸秆制糖示范基地现场授牌
“小秸秆能干出大产业,废弃物也能成‘软黄金’。必须认识到秸秆的地位和作用,走出一条特色利用的路子。”尹成杰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秸秆利用的能力和程度,提高利用的科技含量,并且与农民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提高产业化水平。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秸秆高值利用的战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