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工商联主席、省政协副主席赵延庆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百里矿区生态修复的建议》《关于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议》的提案,对矿区生态修复和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百里矿区生态修复的提案 阜新是一个具有百年矿业开发历史的老矿区,历史上为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包含新邱区(141.7平方公里)、太平区(97.6平方公里)、海州区(94.7平方公里)和清河门区(100平方公里),阜蒙县的东梁镇(114.5平方公里)、伊吗图镇(93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641.5平方公里的百里矿区。伴随着资源的枯竭,2001年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百里矿区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环境也日趋恶化,百里矿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缓慢和民生幸福指数最低的地带。
一、百里矿区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一)地质灾害既重又广,危及人民安全。百里矿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36处,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和地裂缝,其中采煤引发的沉陷总面积约153平方公里。
(二)残煤自燃愈演愈烈,损害人民健康。百里矿区内露天矿坑和排土场共计有残煤自燃点333处,估算残煤自燃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气体,占全市污染气体总排放量的50%以上,同时因位于城市主导风向,释放的有害气体也是造成阜新地区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
(三)土地损毁和土地压占,制约产业发展。百里矿区土地损毁主要为露天采坑挖损,其中海州露天矿损毁6.54平方公里,新邱露天矿多个不连续采坑损毁5.39平方公里,百里矿区土地压占主要为矸石山堆积,总面积22.47平方公里,堆存量约20亿吨。
(四)矿山关闭,危及城市安全和发展。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要求,阜矿集团所属的五龙、兴阜和海州露天矿及地方煤矿相继关闭,各矿井瓦斯积聚和矿井水位提升,严重威胁着矿区及周边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安全。
二、实施百里矿区生态修复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37号),明确提出支持海州露天矿等特大露天矿坑开展综合治理。因此,开展百里矿区生态修复,既是阜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
当前,阜新市正处在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也更加迫切。阜新市委市政府站在人民的立场,切实回应人民关切,将百里矿区生态修复作为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载体和民生工程全力推进,打造"阜新蓝”“阜新绿“,走出一条生态立市、绿色崛起之路。
三、百里矿区生态修复实施方向 一是实施新邱露天矿生态修复和百年赛道城建设,充分利用露天矿的场景优势,以治理废弃矿山为切入点,因势利导,修复土地使用功能,建设百年赛道城,同时结合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对煤矸石吃干榨净,从而推动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与升级。
二是实施海州露天矿及周边综合治理,结合海州露天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展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消除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并积极推动海州露天矿周边排土场和工矿废弃地建设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建设。
三是实施工矿废弃地整理和矿山转型,一方面依托采沉区搬迁、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等政策,对搬迁后的沉陷土地,开展土地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依托关闭后的煤矿厂房场地,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和特色养殖等产业。
四、需要国家给与的支持建议 (一)政策方面。阜新百里矿区作为一个煤矿区,特别是闭坑的露天煤矿治理和生态修复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削坡消除崩塌滑坡灾害,还是通过挖除等方式消除残煤自燃,均不可避免会产生残煤和煤矸石,如不进行回收,一是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残煤和煤矸石有再次复燃的危害。建议国家和省给予阜新市政策支持,允许阜新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在推进百里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中,可将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残煤和煤矸石进行回收,经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处置后产生的收益,补充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资金的不足,为全省甚至全国探索一条老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的新路。
(二)资金方面。百里矿区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阜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自身财力薄弱,根据初步估算,百里矿区生态修复资金将在70亿元以上,资金缺口巨大。建议国家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贷款项目、国开行建设基金项目等方面给与阜新支持。
关于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提案 一、背景 1.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决策部署
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等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并于今年3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是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来,再次对能源电力发展作出系统阐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基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2.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保障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需要
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能源行业是主战场,电力系统是主力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实现以新能源为供应主体,对于降低我国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电力系统供应安全、运行安全、调峰消纳等方面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功能更加强大、运行更加灵活、更加具有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切需要。
二、问题 1.电力系统供应安全面临新挑战
“双碳”目标提出后,为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很多行业都开展了电能替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新能源长期稳定提供电力保障的能力较差,且受气象数据滚动更新影响,新能源功率预测仍然与实际结果存在偏差。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新能源发电出力波动对供需平衡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电量充裕而部分时段电力紧缺的态势愈发凸显,即使在目前电力电量较为充裕的地区,随着新能源超常规发展,也将面临此类问题,受端地区将更加严重,尖峰电力供应面临新的挑战。
2.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新课题
新能源机组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支撑能力不如常规机组,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征将日益凸显,电力系统“空心化”将引发的供需平衡、转动惯量、频率特性、电压稳定,乃至三道防线等问题愈发突出,电网抗扰动能力和事故恢复能力都将面临严峻考验,运行安全问题亟待破解。
3.系统调峰和新能源消纳面临新压力
“双碳”目标提出后,风光发展大幅提速,以辽宁为例,辽宁省提出了2025年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到3700万千瓦的新能源跨越式发展新目标,较2020年增长168%;“十四五”新增装机2300万千瓦,是“十三五”新增装机的3.2倍。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使既有常规电源和抽蓄调节能力消耗殆尽,“源随荷动”的平衡模式难以为继,系统平衡调节能力亟待提升。
三、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
在国家层面,从加强网源协同规划、拓展需求侧响应、电力市场化改革、抽蓄储能等电价疏导等方面入手,加强顶层政策机制设计,构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推动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电源侧,提升新能源长周期功率预测准确率,深化新能源纳入供需平衡研究,制定行业、国家标准和工作指导意见。负荷侧,拓展可控负荷类型和规模,加快相关市场激励机制建设,推动平衡模式由“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储能侧,推动完善新型储能、制氢储能及氢能发电电价疏导机制,鼓励风光场站装设储能装置,提升调节能力和涉网特性,促进新型储能产业科学发展。
2.进一步加大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和建设投资力度
在新能源主动支撑、有源配电网建设改造、网源荷储协同互动、全电磁仿真建模等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性、前瞻性问题领域进一步加大研究和投资力度,在国家科技项目、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提升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特性认知能力、运行控制能力与故障防御能力。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等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切实解决电力系统实际问题,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将新能源有关电网工程投资列为政策性投资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决策部署,但新能源单机容量小、数量多、布局分散,发电利用小时数较低,使得配套电网工程数量、规模和投资大幅增加,而输送电量和利用效率却又不如常规工程。因此,建议国家将新能源有关电网工程投资列为政策性投资,全额纳入输配电价核定(不考核输送电量和投资效率),保障电网投资能力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