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中国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作者:郭万超 2022-05-12 11:25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中国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文明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其历史文明连续性的国家,长期保持了其文化的独特性。作为其象征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5000多年未曾中断。这种连续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自我更新能力的表现。中国文化具有的很多独特优势,是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

第一,中国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西方文明是一种竞争性、排他性文明,自希腊、罗马时代的独立城邦,到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诸侯,直至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实力竞争构成了西方世界体系的基本模式。“力量所及,则尽力扩张”,国家“以实力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国家战略的核心是在相互冲突的国际环境中如何使用国家权力以实现国家目标和扩张国家利益。

文化传统和文化内在的特质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中国“和”文化的形成,与东亚大陆最早的自然环境有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有有利的农耕条件,所以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长期稳定的居住、生活,才能使其文明不断延续、积淀。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原因之一就是农业文明具有既稳定又能够积淀的优势。而且农业文明的稳定特点,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必须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文化讲求“和”。

从历史传统看,中国是一个战略内向型国家,国家命运的焦点是天下秩序的崩溃与重建,即所谓“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与国家不是一个概念。国家是个政权的概念;朝代再换,天下不变,中国文化不变,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国家不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护道德价值观不被颠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分责任。突出的天下情怀与鲜明的道德意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极少出现以掠夺其他国家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征伐,而西方国家从古希腊以来就充斥着对外扩张的历史。古罗马帝国的征伐就长达100多年,后来的“十字军东征”长达200多年,14世纪以来,西方对外扩张的历史更是达到600余年。我们再看一个实例。长城作为防御性工程,是中国文化具有“和”的内在精神最好证明。从春秋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修建长城。是什么支撑中国人不停修建这么浩大的工程?是一种追求和平的精神,是一种不与人争的“和”的精神。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如此壮观的长城。

第二,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文化的本质是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概括性、系统性的思维,它不仅表现在考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方面,而且在工程、建筑、医学、艺术等社会实践中,也充分体现出整体思维的魅力。人类思维的进步、升华,既需要科学的分析,更需要整体的把握,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和系统方法对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对后现代化社会的思维方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    

第三,中国的人学思想十分丰富。中国文化强调人的自我修为、自我提升,注重人的道德的自律与自觉,明“人伦”、讲“中和”,求“致和”,蕴含着协调人际关系、讲究心态平衡的深刻思想。

第四,中国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但“和为贵”。中国文化可以将各种类型文明的优秀因子加以融合,其他文化的种子,如佛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内找到自己发展的土壤。所以,中国文化具有极高的包容性、极大的融合性。

第五,中国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天人合一、爱国主义、君子文化、礼仪文化、尚贤文化、忠孝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资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这其中有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都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演化成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强大力量,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郭万超《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信》讲稿摘编整理)

点赞()
上一条: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更为重要2022-05-11
下一条:疫情冲击下,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2022-05-13

相关稿件

中国文化自信在战“疫”斗争中升华 2022-05-10
重磅文章 | 当中国文化在春节邂逅冬奥会 2022-03-26
黄丽华:要清晰中国文化导致的不同管理经验和实践 2016-08-27
魏鹏举:中国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二) 2021-06-16
魏鹏举:中国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一) 2021-06-16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