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疫情冲击下,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作者:郭万超 2022-05-13 13:35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疫情冲击下,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当下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最为醒目的精神标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一、源于中国文化生命力的坚韧性

作为人类历史上千年未曾断绝的唯一文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有自,而且能够不断吐故纳新,实现自我革新。这是中国文化坚韧生命力形成的关键秘诀。中国文化历经五千余年的传统社会发展以及近代以来的深刻社会转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实现了最新一轮的文化革新。革新的中国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而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面貌呈现于世。文化不是完全割断的,它有传承,又有发展;有继承,又有创新。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成果的深厚积淀和民族发展的丰厚养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依靠智慧和一代又一代的勤劳努力,创造了璀璨而独特的中华文明。  

二是革命文化。近代之后,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明的极大冲击,几近濒危。许多社会有志人士开始学习和吸纳西方文明中的有益部分来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历史斗争中第一次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扬帆起航。在长期的历史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革命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融合创新,是长期历史革命过程中凝结而成的宝贵文化成果。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重要部分。  

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继承、创新和发展既有文化成果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开创的新的文化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指导、智力支持和成果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地表现为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文化成果,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和中国人民爱国敬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廉洁奉公、服务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团结战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文化特质。  

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生命力的坚韧性。  

二、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短短24个字,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长期奋斗伟大实践的思想成果,既联结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光明前途。这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重要部分。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当前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应用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理论命题的重要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所提出的文艺工作“为了谁”之问的全新呼应与回答。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就是要突出人民在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三,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重要特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既是不断改进和创新文化宣传工作和机制,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对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夺取国际话语主动权的现实需要,更是在全国、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团结人民群众、动员社会文化宣传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当前发展阶段,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只有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才能牢牢掌握文化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第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这既是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文化产品除了本身的商品属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监管,不仅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关乎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各项文艺创作工作和文化管理工作就必须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与其他制度文明的重要区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突出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机制,坚持社会效益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突出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越性,这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三、源于国家文化治理探索的有效性  

这是更现实的层面,也是实践的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国家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探索意义自不待言。当前一个阶段国家文化治理探索的有效性突出地表现在我国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各项文化建设成就。  

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创新。2018年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融合,探索出一条通往“诗和远方”的道路。同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随着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成为群众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和开展志愿服务的平台。  

在文艺创作和演出方面,全国国有文艺院团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时代主题,先后创排出4000余部优秀的现实题材的作品;2019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有296.8万场,其中赴农村演出171.27万场;2020年,举办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互动人次超11.7亿,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观看人次超8500万,有力地弘扬了主旋律,壮大了正能量。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截至2020年,全国共建成3196个公共图书馆,3326个公共文化馆,5132个公共博物馆,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了95%。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公共文化机构还纷纷推出云讲座、云看展、云直播、电子书单、线上培训等形式,创新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式。

在文物和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在稳步提升保护水平的同时,积极建立文物和非遗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一些非遗项目活态保护,为文化扶贫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十三五”以来,全国各地共设立超过2000家不同级别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2019年,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  

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获得了双提升。融合发展效益日益凸显。到2019年年底,全国国有文化企业达到了1.9万户,从业人员达到了152.1万人,文化资产总额达到了6.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1.8%;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7万亿元,利润总额153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2.8%。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国有文化企业数量增长18.7%,年均增长9%;资产总额增长了40.6%,年均增长18.6%。  

2019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6%,比上年提高了0.05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60.0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截至2021年8月,全国已有A级旅游景区1.3万多家,其中5A级景区306个;国家级度假区4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83个。旅游已经从过去的“奢侈品”,现在变成了“日常用品”。  

2020年上半年,虽然经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但数字出版、动漫和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以及其他文化艺术业等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仍实现营业收入12939亿元,增长18.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正处于增长期,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动力和引擎。  

在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方面,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欢乐春节”“美丽中国”“超乎想象的中国”等文化和旅游品牌效应日趋显著。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持续推进,增进了文化的认同和情感的认同。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定力、化危为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做好抗疫工作。

点赞()
上一条:中国文化自信从何而来?2022-05-12
下一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2022-05-14

相关稿件

中国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2022-05-12
中国文化自信在战“疫”斗争中升华 2022-05-10
重磅文章 | 当中国文化在春节邂逅冬奥会 2022-03-26
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更为重要 2022-05-11
黄丽华:要清晰中国文化导致的不同管理经验和实践 2016-08-27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