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北京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一、以“六个立足、六个更加”提纲挈领
北京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解,部署了科技创新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六个立足、六个更加”。第一,立足支撑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更加突出前沿技术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第二,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科技安全,更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三,立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加聚力创新生态营造和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第四,立足创新范式变革,更加畅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融合。第五,立足“三链”联动,即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联动,更加注重场景驱动和万亿级产业集聚培育。第六,立足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更加释放京津冀协同创新巨大潜力。
二、以“六个工程”为抓手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北京提出以六个方面的具体工程作为抓手。
第一,对标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实施创新环境优化提升工程。我们要把创新环境建得更优越,吸引更多全球顶尖的创新创业人才到北京来发展。这一项工程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提出加快形成从战略科学家到领域的顶尖人才、专业人才以及青年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这里面特别提到要对这些青年科技人才有针对性的“倾斜”。因为创新的主力是年轻人。根据统计,诺奖的获得者大多是三四十岁出的成果。另外,这项工程实施科技、产业、金融融合机制,希望引入更多的耐心资本,能够长期投资科技创新,尤其是对未来可能产生颠覆性变革的领域。
第二,推动政府力量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北京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一是国家实验室,这是国家层面对未来创新的重大基础设施,要加速国家实验室的培育建设。二是要加快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让其发挥更好的创新功能,释放创新潜力。三是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原来我们只有体制内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现在要成立没有人员编制、没有行政级别的新型研发机构,其经费来源可能来自政府的投资,也可能来自企业的捐赠,人员聘用范围扩大到全球,工资收入等各方面的激励也更加市场化,成果转化也更加灵活。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希望未来也能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出一些重磅的成果。
第三,瞄准“四个占先、四个突破”,实施非对称赶超工程。上文提到,我们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全方位的,但是在部分领域我们能与其同台竞争,甚至有所赶超,所以我们的策略也是非对称竞争。我们既要在一些战略长板领域尽量取得更多优势,又应加快补齐核心技术的短板,实现两条腿走路。“四个占先”指什么?一是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占先,二是量子信息领域的占先,三是推动区块链领域的占先,四是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的占先。我们下一步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什么?一是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即不但要设计出来集成电路,还要制造出来。以前,北京对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很强,但是制造能力是短板。二是开展关键新材料“卡脖子”技术攻关。三是聚焦通用型关键零部件。四是推动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实现突破。
第四,建设公共底层技术和中试平台,实施创新范式引领工程。以前北京的技术大多都在应用层,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底层架构的技术方面的积累,缺失成果转化的中试平台。所以,北京市在有意识地做补短板的工作。如实施超前部署人工智能(AI)平台。
第五,加速布局“智能、生命、能源”前沿领域,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工程。北京未来的高精尖产业发展重点要关注的就是智能、生命、能源这三大领域。一是布局城市全域应用场景,如布局智慧交通场景、推进智慧教育医疗等。二是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促进创新链向产业链、供应链延伸。
第六,提高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水平,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这也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任务的一部分。在科技创新领域,三地的协同创新空间非常大。比如优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布局、强化对津冀地区的协同带动作用等。北京的创新能量要在更大区域内释放,要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内来释放北京巨大的创新能量。再如,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市场、共同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北京在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已经走在路上。科技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以外,还有制度创新,即“双轮驱动”。这里面涉及大量的“先行先试”,因为创新需要突破一些原有的体制机制的束缚。下面,重点梳理激发人才活力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第一,支持开展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评价科技成果是多维度的,分类、分层的评价。对基础研究方面的评价,更多看重的是原创成果、学术同行的评价。对应用研究方面的评价,可能考虑成果转化形成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同的工作领域,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不能只用一个词来衡量科技创新。
第二,在创新的选题和支持方式上安排多种形式。比如“揭榜挂帅”,即在有些急需突破的地方,就发出榜来,谁有能力谁来揭榜。以及我们还引入了赛马的机制,就是同时支持多个团队,有的团队进展非常顺利,就不停加码,加大投入,令其尽快成熟。我们也需要对一些非共识项目给出新的评价方式。不能只是大家评,因为可能会出现同行现在还都不在最前沿,就对一个特别有创新的想法作出评价的现象。现在我们总的创新生态是“英雄不问出处”。所以在激发人才活力方面,北京市一直在争取有更多的空间去释放束缚。
第三,在创新生态方面关注客观指标。比如,该地区出现重大科学理论、知识创新成果,获得诺奖;不断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企业诞生;被风投高度关注。达到上述几点,北京就可能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设立的目标。届时,一些“卡脖子”的领域也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我们就能够支撑“双循环”发展,把北京真正打造成科技创新中心,也能向中央交出一个满意的答卷。
当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北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