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解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时强调,随着劳动者择业观念变化、企业用工方式多样,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我国灵活就业不断增加,规模约2亿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稳就业压力增加。疫情期间,灵活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灵活就业已成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如此大规模的灵活就业也带来了劳动保障、技术规范、技能培训、服务质量等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距离就业民生最近的教育类型,在2亿人灵活就业的大洪流中绝不应成为“看客”,理应有所作为,作出贡献。
职业院校要不断完善培训体系。由于灵活就业人员流动性大,多数平台企业在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动力,也不愿投入过多资金。在一些领域,用人单位只是通过给劳动者提供文字材料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发送信息或分发岗位介绍文件等形式告知应征者工作注意事项。忽视专业化培训的结果,一是使得多数员工缺乏职业技能,“出力”“跑腿”成了灵活就业岗位的标签。二是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意识。群众与“外卖配送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之间常常发生纠纷,便是“忽视专业化培训”的例证。技术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紧贴灵活就业新形势,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岗前培训。同时,对在岗的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技能等级鉴定。
职业院校要主动加强校企合作。现行职业教育体系主要聚焦于传统行业技能培养,未能适时匹配互联网平台发展催生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就业形态岗位技能需求。针对用人单位对灵活就业者培训动力不足、灵活就业者主动接受职业培训意愿不强的新问题,职业院校应主动出击,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将2亿多灵活就业人群的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信息服务平台和灵活就业人员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向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者提供适合适当适切的培训服务,放大灵活就业人力资源红利。
职业院校要以灵活就业为契机,切实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当前,全社会正逐渐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风尚。青年一代的就业观念也由传统的“依赖父母找关系”“找一份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等向“凭兴趣爱好个人感受选择工作”“凭精力足体力好多挣钱”转变。职业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教”改革。一是要切实落实“五育”并举,以德为先,融合发展,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力推行“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等育人理念。三是要切实抓好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营造爱劳动、会劳动、劳动光荣的校园环境和育人氛围。笔者坚信,一个不热爱劳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如果不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本领作为己任,也是没有希望的。
(作者单位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