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人大代表、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
“六安市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老区振兴重任在肩。”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告诉记者,六安市瞄准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全面增进六安老区人民更大福祉,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局面。
扬己所长,守护蓝天碧水取得新进展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首站来到六安市金寨县,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老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据孙学龙介绍,在守护蓝天碧水方面,六安市强力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5%;22个国考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90.9%,六大水库水质优良率100%;PM2.5年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级以上,农村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中心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已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称号,创成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如何扬己所长,实现绿色振兴新突破?孙学龙说,六安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经营、融合经营,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绿色食品加工园建设,培育壮大了以茶叶、水果、中药材、蔬菜、小龙虾、霍寿黑猪、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粮油等为主的一批优质主导产业,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2022年,全市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420人,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029个,全产业链企业总数达到27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达432家(居全省第三)。全市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霍寿黑猪、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等特色产业全年综合产值593.57亿元,较上年增长9.5%。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综合产值291.5亿元,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0.45亿元。
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
坚持资源空间就是发展空间理念,深入开展开发区亩均效益评价行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合六同城化等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机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招新引强,固强补弱,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面、提速扩量。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336家企业纳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名录,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产值739.8亿元,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8%。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1个、绿色工厂7个、绿色产品7个。建设工业创新平台,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现零突破,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4家、省级数字化车间44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家、省级智能工厂11家。明天氢能、精卓光显、嘉悦新能源、春兴精工、国轩高科、应流航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引进实施,氢能、航空、新型显示等产业从无到有,由弱渐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集聚,初具规模。
精准发力,巩固脱贫成果取得新成效
“六安市全面脱贫,但巩固脱贫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孙学龙说,在这一方面,六安市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增效、边缘边远均衡、防范返贫预警、基层基础夯实、内生动力激活、特殊群体关爱“六大举措”,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举措,健全脱贫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强化低收入人口监测与帮扶。
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2141户6580人,制定帮扶措施15514条、户均7.3条。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6765元增加到2022年的17686元,年均增速27.16%,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六安市在全省巩固脱贫成果成效考核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始终处于前列,连续三年获省政府激励表扬。
“脱贫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百姓的民生福祉,让人民幸福感得到新提升。”孙学龙说,六安市创新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引导1.9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达3.22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放各项社保待遇92亿元,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9.8亿元,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盘活乡村资源,打造一批高山避暑、温泉水疗、森林氧吧等特色养生业态,开发休闲农庄、度假景区、养生民宿、文化小镇等,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生态养生产业体系。2022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7%,居全省第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6%,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