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亭,中国中铁劳模、优秀共产党员。手中握着7个发明专利,2个全国工程建设优秀奖,4个北京市质量管理优秀奖。这个年逾不惑、名不见经传的河北汉子,已经在中国电气化铁路行业,摸爬滚打了24个年头,始终秉持“像维修钟表一样维修接触网”的理念,奋战在工作第一线。
工作经历为创新埋下伏笔 走进位于天津北站附近的中铁电化运管公司北京维管段的单位大院,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块醒目门牌,上面写着“刘恩亭创新工作室”,这间工作室的负责人正是刘恩亭本人。而要说起他的身份,还要从他20多年前的一线经历说起。
1998年,刘恩亭参加哈大铁路建设,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吸取了不少电气化铁路建设的经验,长时间的工作积累,使他深深扎根吸取基层经验养分。凭借着在电气化铁路积累的现场丰富经验,刘恩亭2005年来到运管公司,成为沧州工区的一名领工员,负责京沪铁路牵引供电设备运营维护工作。面对这条国家级的铁路干线,刘恩亭和同事们每天要么在现场检修设备,要么就在单位查资料、学参数。
针对当时还相对空白的应急抢险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这时的刘恩亭大脑中首次闪现出两个字“创新”,在遇到应急抢险,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故障现场,怎样以最快的时间恢复铁路正常运行,是他们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就这样刘恩亭带领着他的同事们白天反复走现场、绘画线路图,晚上收集整理设备容易出现的故障资料,在那段时间工作经常日夜颠倒,经过半个多月的付出努力,一张最便捷的路线图展现在同事们面前,提前研判了可能出现的故障,并把缺陷逐个突破,用他的话说“创新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只手表为创新擦出“火花” 2008年8月1日,全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刘恩亭接到一项重要的任务,担任永乐工区工长。当时,中国高铁在设备维护上,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循,刘恩亭和他的团队感觉像是走进了“无人区”......他有个习惯,思考问题的时候,喜欢用手不自觉的摸索自己心爱的手表,时间久了他脑海里忽然跳出一个想法,优秀的钟表讲究的是分秒不差,而高铁设备检修标准同样讲究分毫不差,都需要精心维护和定期调试,那为什么不能“像维修钟表一样,维修接触网设备呢”?这一大胆的想法就让刘恩亭脑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开放性的提出了“像维修钟表一样维修接触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接触网”,用他的话说“创新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精益求精为创新筑牢根基 在京津城际运营过程当中,刘恩亭和他的团队发现各种因素会导致接触网的平顺度出现问题。要把整个为机车供电的这条线保持平行一致,让受电弓平行的滑过。如果进行吊弦更换,庞大的工作量,会整体影响设备检修进度,对于徒手调一两毫米是很难的,如果手一抖或者出现一点点误差,就等于前期的工作徒劳无功。面对这种情况,刘恩亭召集工区的几名骨干,多次查阅资料,采用“线下研制+线上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了“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整体吊弦辅助调节器”,利用调节器,增快了作业组调整速度,有效保证了吊弦调整的精度,一条高标准几乎接近完美的高铁线路展现在大家眼前。
在日常维护中,刘恩亭仔细观察作业流程,不断的摸索、创新,先后研发了“铁路客运专线新型H型钢柱脚扣”“高铁临时腕臂支撑”等工具,解决了运营维护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他还牵头组织人员进行京津城际基础资料整理工作,建立了京津城际接触网“一杆一档”档案,为线路上5284棵支柱上了“户口”,这一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国其它高速铁路的维护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推广,每当听到京津城际列车“刷——”的一声驶过去的时候,用他的话说“创新是件很幸福的事”。
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刘恩亭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刘恩亭带领他的团队先后组织了《接触网定位线夹锁片安装工具》《测量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器强度辅助工具》等1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五项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有效提高了接触网设备检修质量,使对应项目作业时间减少了20%至40%,降低了作业安全风险,节约了生产费用1000多万元。他个人也先后获得了“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中铁电化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身为一名1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刘恩亭深受家庭的影响。他的父母都是党员,经常教导他在工作中要吃苦耐劳、身先士卒。刘恩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每一次去现场、搞科研,他都是冲在一线,他在完成规定工作的同时,还给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我要带动党员身边有创新、有能量,这是我给自己加的一个码”。从一名普通的接触网工、工区工长、技术科科长,再到后来的段长助理,刘恩亭用工匠精神书写着电气化人的精气神!(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北京维管段 郭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