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工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提质培优的新时代职教命题,聚焦“全方位、全链条、全流程、全周期”的人才培养导向,聚力实施创“优”校企互融共生格局、筑“优”岗课赛证贯通体系、塑“优”实践能力锻造机制、培“优”红色匠心育人品牌四优举措,不断壮大支撑“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培养堪当“造出来”重任的时代工匠。
立足全方位,创优校企互融共生格局
学校立足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抢抓咸阳市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机遇,依托牵头成立的全国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业教育集团、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三大校企合作平台,创建西部产教融合研究院、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西部创新创业研究院三大理论研究平台,突出资源整合与集成创新有机结合、面上提升与局部超越有机结合,重构校校联合、校政联手、校企联姻以及向国外教育机构延伸的协同互助生态,推动集团化办学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新突破,加快从“利益合作体”走向“治理共同体”的全新布局。学校按照“一院一名企、一院一模式、一院一品牌”思路,与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等6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8个,学校探索出“招生招工一体、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学做合一、理实一体,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力促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能力的“无缝匹配”。
凸显全链条,筑优岗课赛证贯通体系
陕西工院精准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通过校企一体化实施菁英工匠质量提升工程,创新形成“校企双元协同、真岗实境强技、岗课赛证融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结构化、模块化课程建设思路,多元化开发新业态教材,立体式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全方位开展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紧贴岗位职业需求,基于岗位工作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课程教学形态改革为切入点,选取结构化和序列化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系统化设计教学项目,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生产标准和国际标准,重构“通识课共享、专业理论课分立、核心课互选”的全新课程体系,实施“岗课融通”,有效缩短了学生“职业适应期”,架起了人才培养直通用人单位的“立交桥”;实施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各环节,梯次推进由通识课程向专业课程、核心课程的学习,突出“产教互动、工学结合”的核心,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证书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配套教材,搭建“基础实训室+综合实训基地+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相配套的能力训练体系,促进“课证融通”;瞄准世界技能大赛及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中的新技术、新规范、新要求、新标准,将职业技能大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大赛项目融入实践项目,大赛训练融入实践教学,实施“赛课融通”。
贯通全过程,塑优实践能力锻造机制
陕西工院坚持“以赛促教、赛教结合、以赛精艺、技艺共长”,聚焦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实践,以专业群为基础,依托学校以“优质生源计划、优师优育计划、优生优业计划、优业优扶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四优工程”,组建四优工程工匠培育班,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锤炼基础技能。联合企业,遴选技能大师、教学名师、科研骨干等,组建教学、技能大赛指导、科技创新指导、职业指导等四支队伍,构筑起“基础训练—仿真锻炼—实际操练”三层递进的学生能力培养机制。要求工匠培育班学生做到5个必须,即每年必须参加1项技能竞赛;在校期间必须参与1个由教师负责的课程建设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每年必须赴企业进行为期1周的岗位实践锻炼;在校期间必须参与1个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在校期间协同教师必须解决1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紧扣全周期,培优红色匠心育人品牌
陕西工院围绕“技术工人到大国工匠”的培养过程,将以延安精神、西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匠心文化,与时俱进、以工为主的专业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厚重的地域文化融合,形成以“红色”作底色、以“工业”为灵魂、以“卓越”为境界、以“匠心”作特色的“红色匠心”校园文化,并将这一精神基因通过“教学链”和“教育链”分别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文化育人实施方案中,创新“红色访学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创新创业经历+企业实习经历+劳动锻炼经历”等“五历实践”文化育人行动机制,搭建校区、社区、厂区、馆区、园区等多元文化“五区一体”育人平台,构建精神、环境、制度、行为、企业五大“文化育人体系”,形成“学做润”一体化文化育人模式,推动“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转型升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