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格局的动荡、政策的调整、产业的周期……
众所周知,我们今天所处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不确定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管在什么时代,忧患意识都是必需的。但与此同时,却还有另外一些企业,他们不慌不忙,积极乐观,逆势增长,用他们的智慧和正能量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因此,当下对于一家好公司、好企业其实也有了新的定义,不仅要提供产品的功能和价值,更应该用自己人性的温暖和光辉给用户最好的慰藉。好企业不再是有特别大的规模、也不在是巅峰时期能有多么庞大营收,而是在情况恶劣的时候是否还依然能生存下来,是否能不断的发光发热,温暖社会,照亮人心。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在苦难面前,好的企业如梅花一般坚守清气正道,不出歪招、昏招;用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不断迭代更新打动用户,香飘市场,温暖社会;在众人迷茫、收缩之际,他们却逆流而上,化危为机。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究其根本,他们都看透了经营的本质——“以商载道,文化兴企”。
01 以商载道
依道而行,道利双得
什么是以商载道?
提起道,人们总会联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禅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义。
有形无法是假相,有法处处是道场。对于企业家来说,真正的道场不是寺庙、不是禅堂、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而是当下每一次起心动念、每一个商业决策、每一个经营动作。
商业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商业的手段来温暖天下人的灵魂,通过商业的方式来推进人们生命的跨越,这才是商业真正的目的和意义。
1、企业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种社会存在
目前我们社会上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骨干企业”,是难以替代的社会责任担当者;二是“芸芸众生企业”,自生自灭,随时可以被他人所替代。
什么是企业的性质?德鲁克说到了企业最深层的本质:任何企业得以生存,都是因为它满足了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实现了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可以说企业是社会的器官,是服务于社会的某种特殊的目的而存在的。
《基业常青》这本书里说,“我们不是要建设一家基业常青的公司,而是要建立一家对社会来说值得基业常青的公司。”
做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是每个经营者的美好愿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基业长青?首先我们要发现自己的问题,假如我们的企业明天不幸消失,那社会会有怎么样的反应?这个问题就能测出自己的企业对于社会来说是不是那么的不可或缺。
企业就是社会的员工,就像公司里的员工一样,有的员工可替代性很强,走了很快就能招募到顶替的人;有的人可替代性很弱,走了就像是垮了一个大梁,塌了一间屋,企业想要基业长青,就必须要做后者。
品牌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种社会存在,扮演某一方面的社会角色,承担某一方面的社会责任。这需要定位经营使命。以使命决定战略,决定产品结构,以产品结构解决社会问题,处处都有你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就不仅有顾客黏性,更有社会黏性,成为品牌公民。
很多企业老讲经营使命,什么叫使命?字典上的解释叫“重大的任务与责任”,当能够一直为社会承担某项重大的任务和责任,那么自然就能基业常青了。
2、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是修路捐款,而是开好公司,做好产品
所谓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其实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背后的本质是社会这只看不见的更大的手。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一个行业的企业会形成不同的细分定位,其背后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是社会责任的分担。如果企业把你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围绕这个责任来规划,如果你的企业能解决这个领域的所有问题,这就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就能成为社会企业。
所以,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企业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本来就是企业的业务,企业家最好的社会责任不是修路捐款,而是开好公司,做好产品,让顾客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企业家最好的修行,是让员工幸福
员工越幸福,企业越“发福”,这是多个专业研究机构的共同结论。
罗素集团在多年研究《福布斯》“最佳雇主100强”榜单上的企业后发现,榜单上的多数企业比标普500股价指数(S&P500)上的企业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CEB公司(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的调查显示,通过尊重员工价值并提高员工投入度,企业绩效能提升20%,员工跳槽的概率则能减少87%。盖洛普的调查也显示,幸福员工的高绩效每年可以使美国企业避免损失3500亿美元。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最重要的目标应当是让员工幸福,如果员工不幸福,企业做得再大也毫无意义。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就像船舶与船员,企业载着员工在大海中航行,只有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而对企业来讲,不仅要为员工遮风挡雨,更要创造条件让大家通过努力实现梦想、收获幸福。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企业最终的成功源于广大员工的努力和坚持,以及企业与员工的荣辱与共。人,不是消耗品,企业家最好的修行,是让员工幸福,只有让员工得到成长,公司才有可能发展,带着这样的目标去赚取利润,让公司和员工的利益保持一致,企业才会越来越好。
02 文化兴企
文化不是口号,文化即是业务
什么是文化兴企?
稻盛和夫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中小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根基。《财富》杂志也明确指出过:世界500强的企业每一家都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可在实践中,企业文化却往往是虚的,是挂在墙上的,是最不被经营者所重视的。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王炎午,放在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严格来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没有现代企业,也没有多少市场概念。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狂飙突进。当我们国门打开之时,聪明的中国人不断学习着各种新鲜、先进的东西,当然也包括管理知识。
从一百多年前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到彼得·德鲁克、戴明博士、朱兰、迈克尔·波特、彼德·圣吉、吉姆·科林斯、明茨伯格、拉姆·查兰、艾利·高德拉特、杰克·特劳特、赫尔曼·西蒙、大前研一、今井正明、稻盛和夫等。许多耳熟能详的管理大师的名字被企业经营者们所熟悉,几乎每一位管理大师的理论飘过,都能刮起一阵旋风。
在网上可以看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大师”,这里边没有出现我们中国人的名字,网上也有“100位世界知名管理专家”的介绍,这其中有美国人67位,欧洲人21位,日本人3位。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对世界管理学的理论贡献可以说是太少了。
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量严重不符,中国毕竟有自己的国情,我们也应当有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
而最近几年,就有一家通过“关注企业文化”而持续获得成功的中国企业在持续出圈,他们的经营哲学被各大商学院争抢收录至案例库,他就是方太。
2020年实体经济遭受重创,他们却逆势增长10%,销售额突破120亿;
2021年同比2020年的120亿又同比增长29%;
2022年5月方太净水的零售额与零售量的环比增长为40.7%、47%;而零售额与零售量的同比增长为86.6%、120.8%,是报告内所呈现净水主流品牌中的唯一正增长的企业。
一家刚刚步入百亿行列不久的企业在“寒冬”情况下却依然能保持持续增长,这本就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而他们的成功之道又取决于企业文化的成功,真是更加引人注目,可谓是文化兴企的典范。
1、世界上任何一家优秀企业的管理,都要根植于本土文化
十九世纪中叶后,中国工商业开始逐渐兴起,比起西方企业健全的管理体制,我们在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落后了几个世纪,所以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企业家大多都在效仿和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来助力企业走向成功,方太也并不例外。
自1996年成立以来,方太的前十年因学习西方管理制度,实现了快速增长。从战略管理、产品设计到绩效管理、品质管理再到制度管理和流程管理,方太学得刻苦且全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从这个角度来看,方太已经适应了西方的管理模式,所以董事长茅忠群在2008年推行中华优秀文化的初期,内外部环境其实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因为很多人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在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西式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方太还要对西式管理制度进行本土化改良,重新学习和导入中华优秀文化。
对于这个问题,茅忠群有着自己的思考,随着对企业管理研究的愈发深入,一个理念在他脑海中也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世界上任何一家优秀企业的管理,都要根植于本土文化。
比如,美国的企业管理之花很灿烂,但它深深地扎根于美国文化的土壤,虽然很多国家都在学习它,却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完全采用美国式管理,日本没有、韩国没有,新加坡也没有,中国的企业更不会有。
换句话说,只有根植于自己的本土文化,这样的企业才会有坚实的发展土壤。
在茅忠群看来:“企业就像一棵树,不断施肥灌溉,也能够有一阵子的疯狂生长,但如果它的土壤不肥沃,根扎得不够深,大树迟早会倒下或枯萎的。”
只有付诸行动才能使伟大的思想成为壮举,2004年茅忠群就开始了“取经”之路,一边学习、研究,一边实践、总结。
经过从2000年到2008年8年的酝酿期;从2008年到2018年是10年的践行期;到2019年,经过10年的践行后,方太终于把中华优秀文化和西方管理做了很好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方太文化管理体系,也首次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企业管理理论。
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方太告诉我们,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三观要正,要明确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的大方向。否则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企业是由全体员工构成,企业所制造的产品也是由全体员工生产出来的。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决定了什么样的产品。所以,好人品造就好企品和好产品,人品是企业的根本。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三观呢?方太创始人茅忠群说:做企业,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做这家企业,我做这家企业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要把这家企业做成什么样子?
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我们相信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钱可以赚、什么钱不可以赚?
这三个问题总结起来是“为什么”“成什么”“信什么”。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家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
每一个企业家或创业者在做企业和创立企业时,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千万遍地拷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将这三个问题从墙上拿下来,挂在心里。
2、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伟大的企业是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的企业,将人性往善的方向引导,就越来越善;将人性往恶的方面引导,恶就会被放大。企业伟大与否,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是否向善。
基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茅忠群体悟到做企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并在2018年将其升级为方太新的使命。
何为幸福?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感受;幸福是物质与精神双丰收、是事业与生命双成长。但提到幸福,首先就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不同,难有一个量化的客观标准,
但有没有一个基本公认的幸福观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五福”,最早出自《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后来的: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在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太提出了新时代的“家庭幸福观”:“衣食无忧、身心康宁、相处和睦、传家有道”。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甚至难以生存,所以全世界的企业都很重视创新。然而综观创新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急功近利、危害健康、搅乱是非、丧失底线、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究其根源,就是很多人把“贪欲”作为创新的源泉、把“无度”作为创新的原则、把“市场或流量”作为创新的唯一目标。
方太对于创新有三条指导方针,“创新的源泉是仁爱”、“创新的原则是有度”、“创新的目标是幸福”。
由此为指导,方太创造出了更多高品质、有意义的产品,比如保护家人美丽和健康的不跑烟油烟机,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星魔方,把健康和陪伴留给家人的水槽洗碗机,让家人用磁化水洗澡的热水器,让家人获得更多方便和愉悦的FIKS智能生活家系统,等等。
这还不够,他们还提供了幸福服务,就是能让亿万家庭真正幸福安心的服务。比如跟产品安装维护相关的幸福服务,跟健康美食与烹饪相关的幸福服务,跟健康养生相关的幸福服务,乃至跟幸福家庭和幸福社区相关的幸福服务,等等。
不仅直接解决了顾客生活中的难题,更是直接带动了企业的增长。
3、十年助力十万企业家迈向伟大企业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
但方太在跨越百亿大关后,又提出了几个令人瞪眼咋舌的新目标:在未来十年内,让一千万家庭提升幸福感,让十万企业家迈向伟大企业;与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打造一万个幸福社区;成为一家千亿级的伟大企业。
让一千万家庭提升幸福感;与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打造一万个幸福社区;成为一家千亿级的伟大企业,这些都很好理解,唯独让十万企业家迈向伟大企业也许会令人费解,但这也恰恰展示出了方太的格局。
何为伟大的企业?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有自己的理解,“伟大的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要满足并创造顾客需求;而且是一个社会组织,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导人向善,促进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他说,如果千亿只是数字的堆积,这不是方太想要的,“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千亿级的伟大企业,而不是一家千亿级的普通企业。”
在方太看来,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应该是广义的,不只是简单的慈善捐款。它包括法律责任、发展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法律责任,包括顾客责任、员工责任、纳税责任、环境责任等。法律责任是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努力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自觉遵纪守法,这相当于100分中的60分。
发展责任,包括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伦理责任指的是企业必须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包括善待顾客,善待员工,善待合作伙伴,以及正当竞争。慈善责任,包括文化传播,教育支持,灾难支持,还有社区支持。
未来,方太的目标是把社会责任做到体系化、常态化,并与公司发展战略更紧密结合,成为一家全面践行社会责任的伟大企业。在初步实现第一个百亿的梦想后,方太如今的梦想是建设伟大企业,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
对于茅忠群来说,这是他推行方太文化体系的发心之一。“每一个企业家都能影响更多人,所以我们希望从企业家入手,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作出自己的贡献。”茅忠群希望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中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