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给中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却并不乐观。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庆国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药材价格连年上涨,近5年中成药的销售却在减少,2016年全国中成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6697亿元,2021年为4862亿元,与2016年相比下降27%。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我认为中药的药效没有保证是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药效没有保证的根源是中药材及成药的标准化跟不上现代形势,只讲道地药材概念,没有严格的量化标准,造成药材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一些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及生存需要,只买便宜的药材,不管药材的质量和药效。据调研,国内中药材市场上同一种中药材不同产地、不同质量价格相差较多,没有药材的质量保证,中药的药效又如何保证,没有中药的药效,中医的医术再高明也无济于事。看中医、吃中药不治病,中医药的信用在逐渐消耗,这才是决定中医药事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解决中药材质量问题至关重要。”
卢庆国认为,中药材质量管控难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过去对药材质量的判定一是讲道地药材、靠概念,二是看外观,没有量化的判定标准,过去也不具备普遍的检测条件和能力,早期的神农尝百草也是一种判别方法。当前已具备了现代化检测条件,药材的主要成分含量均可进行分析,但药典标准宽泛,许多质量低、有效成分含量少的药材也能符合药典标准。现实中许多道地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可以比药典中规定的最低含量高几倍,如甘草中甘草苷含量可达到药典标准的4倍,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可达到药典标准的3倍,连翘中连翘苷含量也可达到药典标准的3倍。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好药材卖不出好价钱,药农重产量轻质量,从而形成药材质量不行,中药药效差,吃中药不治病或效果不明显,人们不相信中医药,中医药发展难的局面。
药典是中药材及中成药的判定标准,这些年来,药典修订中也在逐渐增加一些中药主要成分的含量指标规定,但仍存在标准宽泛、标准低的情况,不能拉开中药材及中药质量差距,起不到限制低质中药进入、鼓励高质量中药扩产的目的。因此,尽快通过修订药典大幅提高中药材及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标准,应是保证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卢庆国提出建议如下:集中精力启动药典修订工作。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标准,可以选定几个有代表性的主要成分,以道地药材产区中等质量及以上的药材指标为参照标准,大幅提升现有药典的标准,并逐渐增加、完善成分含量指标。新药典标准的执行可以设置几年的过渡期,逐步引导药材种植向优势产区发展,挤出不适合中药材种植的产区,持续提升中药材的品质及有效成分含量,确保中药的药效,支撑中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健康中国、造福中华民族进而造福人类的伟大目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