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时期,加强对全社会的心理关怀尤为重要。”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福耀集团副董事长曹晖向《中国企业报》透露,今年他带来关于关于后疫情时期全社会心理关怀等建议。
作为社会福利保障界委员,曹晖长期关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过大量调研。“新冠疫情三年特别是前段时间大量人群感染后,社会上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显著增多。”曹晖介绍,根据中科院陆林院士的研究结果,隔离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其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曹晖的关注重点。他表示,青少年作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特殊群体,因长期因疫居家,普遍缺乏伙伴沟通、适龄活动以及群体交流,导致心理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比30.28%,其中半数为在校学生。
“青少年心理疾病处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相关处置规范尚未出台,治疗费用较高、家庭承担压力较大。”曹晖说。
为此,他提出建议:
一是在主流媒体加强全社会心理健康的科普教育。结合防治新冠疫情的宣传教育,在主流媒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工作,营造全社会每个家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应设法提供良好家庭环境,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发现心理问题及时就诊。
二是出台面向全社会的心理健康自助指导手册。在《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发病较集中的普遍心理问题,依托社区出台个人心理健康养护ABC,从心理病症的发现、心理健康防护、焦虑与抑郁的自我缓释、心理健康药物指南等方面,科学总结居家心理关怀的简易做法。
三是加强对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干预。在中小学生体检中增设心理健康项目,组织专业医生进校园定期开展普查。根据青少年特性,采取恰当的心理检查措施,如在检查时可不直接使用“心理疾病普查”等名称,避免引起学生和家长反感。对于普查结果疑似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出具初步诊断结果,通知家长及时带学生到医院复诊,开辟绿色就医通道。
四是制定分类处置办法。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针对中小学生常见的抑郁症、多动症、焦虑症等心理病症进行评估,根据程度轻重、有无暴力或自残倾向等,划分为需重点观察、需家长陪读、需停课治疗等不同的类型。统一发布具有学生心理疾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名单,便于患者选择就诊。各方依据确诊情况,因类、因病落实相对应的处置措施。
五是完善配套支持机制。学校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做好学生心理工作的督导,落实相关经费保障,探索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费用纳入医保,或出台针对性的补助政策,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推动建立区域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协同合作,免费为所在区域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