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锅鸡,俗称玲锅鸡,是著名滇菜之一,发源于云南建水县,早在200多年前就在滇南流传。汽锅鸡是云南独有的高级风味菜,它的烹制方法特殊,鸡肉细嫩、汤汁鲜美、原汁原味、富于营养,在国内外均享盛誉。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在滇南地区民间流传,跑今已有200来年。
【汽锅的原理】
中国的蒸法是东方饮食文化独特的内涵之一,“蒸馏”这种烹饪法可谓蒸中极品。“汽锅”便是最好的例证,是蒸技基础上的再创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现,无疑证实了老祖宗对这种技法的掌握。被发掘者是被命名为“汽柱甑形器”的古物。有人认为它是蒸食物的器物,亦有人认为它是蒸馏酒的器物。但经过长期的讨论,发现这很可能是一件古代的汽蒸铜锅,可能是迄今发现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件3000 年前的商代汽锅,也是“蒸馏”烹饪法的先驱。
适宜“蒸馏”的菜肴,用料一般以质地不太老韧,结缔组织较少的动物性原料为主,容易保证菜肴的特色。这类原料含有低钛、氨基酸、低分子氮有机物、糖类、低级有机酸和无机盐等水溶性呈味成分;在饱和蒸汽压长时间的低温(水的最高温度100℃)密闭环境下加热,肌肉结构由紧缩而至松散,肌肉中的汁液大量流入汤汁中,随着丰富的呈味成分的融入,使汽锅类菜肴的汤汁极为香醇。
汽锅的前身是陶制火锅。汽锅鸡的前身是杨林鸡。早年,云南杨林。建水等地用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偎仔鸡,叫“杨林鸡”,煨鸡的陶制火锅叫“杨林锅”。杨林锅产于建水,建水陶器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在清代,陶工师傅潘金怀用红、黄、紫、青、白五色陶土烧结成彩色陶器。一九二一年,有一个叫向逢春的陶工,继承了他家祖传的手艺,创制了烹任用汽锅。就这样,“汽锅鸡”的叫法取代了以往的“杨林鸡”。紫陶汽锅现由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大量生产。人们形容建水紫陶“明如水,亮如镜”,“体如铁石,音如磬鸣”。六十年代周总理出国访问,曾携带建水紫陶汽锅、花瓶作为礼物赠送外国朋友。
【汽锅鸡的故事】
解放初,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龙云(解放前称“云南王”)用滇味佳肴“建水汽锅鸡”宴请中央领导,受到毛主席夸奖;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安排的国宴中就亲点了滇味名肴“汽锅鸡”。开宴时,揭开盖子,热汽扑面,香溢四座,鸡肉滑嫩,汤鲜味美。据说尼氏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对其美味佩服得五体投地,赞道:“味道太鲜美了,真想连整个汽锅一起吃进去!” 而在过昆明的著名作家汪曾祺也对汽锅鸡大赞:“最存鸡之本味也”、“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一次大奖赛,哪一种鸡该拿金牌? 我以为是云南汽锅鸡。”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流行在滇南一带。相传是临安府(今建水县)福德居厨师杨沥发明的吃法。那年皇帝巡视监安,知府为取悦天子,发出布告征求佳肴,选中的赏银50两。杨沥家贫,老母病重,为得重赏,他综合了当地吃火锅和蒸馒头的方法,创造了汽锅,又不顾生命危险,爬上建水燕子洞顶采来燕窝,想做一道燕窝汽锅鸡应征。不料汽锅被盗,杨沥被问欺君之罪,要杀头。幸而乾隆皇帝英明,问明真相,免杨沥一死,并把福德居改名为 “杨沥汽锅鸡”。从此汽锅鸡名声大振,成滇中名菜。那时汽锅鸡的做法比较简单,但味道很醇正。
汽锅鸡还和云南另一个大名鼎鼎的特产有关。民间传说,1902年,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在滇南行医,当时云南最大的土匪头子吴学显胸腹部连中数枪,被部下掩护逃到通海乡下,强行绑了曲焕章来为他治伤。曲焕章用自己配制的“百宝丹"为吴学显外敷,用汽锅鸡汤送药内服,治愈了吴学显。后来吴被招安后,请曲焕章到昆明开设诊所,百宝丹后改名云南白药大行于市。
【汽锅鸡做法】
蒸汽锅鸡的餐具要用建水的紫陶汽锅味道才正。建水紫陶汽锅外形古朴,构造独特,肚膛扁圆,正中立有一根空心管,蒸汽沿此管进入锅膛,经过汽锅盖冷却后变成水滴入锅内,成为鸡汤。约四个小时后,肉耙骨离,便可食用,鸡块鲜嫩,汤汁甜美。
烹制汽锅鸡,鸡种要选择本地土鸡,而且鸡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太肥不行,太瘦也不行,肥太腻,瘦子又显腥寡,用刚要下蛋的嫩母鸡或和刚开叫的小公鸡最好。作料很简单,只有几片生姜、几根小葱、少许胡椒、精盐。吃时候要将葱姜拣去,只留其味逼腥,清新适口。
不知从何时起,也无法考证是何人,在汽锅鸡中配入云南特产的名贵药材“三七”“虫草”“天麻”,使鸡汤更有营养,还有润肺、补肾功能,对冠心病、虚弱贫血症有显著疗效,成为滋补佳肴。此后汽锅鸡声名愈盛,到云南的外地人都要一尝方休。近几年,云南当地利用汽锅烹制的鸡肴越来越多,主要的有“虫草汽锅鸡” “人参汽锅鸡”“三七汽锅鸡”“天麻汽锅鸡"等十几种,它们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食疗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