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掀起二十大精神学习热潮的雄安新区也迎来发展新阶段:城市雏形全面显现。
雄安新区经过五年多规划建设,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治理实现阶段性成效,正朝着高水平现代化城市迈进。
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2022年9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打造新样板
11月23日,中国中铁旗下多家企业将同步整体搬迁到雄安新区,4000余名技术专家将在此工作、生活,这是入驻雄安新区的首个央企产业集群。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雄安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雄安新区的‘高标准’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先后有60多位院士、国内外200多个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新区规划体系编制。从规划蓝图进入到大规模建设,已推进重点项目240个,累计完成投资超4900亿元。在新的起点,将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奋力开创新局面。”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人说。
启动区是雄安新区建设主战场,这里的每一天都有新变化。环城市外围道路、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城区水系等城市建设“四大体系”基本成型,正在加快推进科学园、互联网产业园、大学园、创新坊、总部区、金融岛等功能片区建设。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2022年9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为方便出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启动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葛亮几乎每天骑电动车穿梭在各工地。
随行采访中,听他如数家珍: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3家央企总部全部进场施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完成总部选址;部委所属4所高校、2所医院选址全面落位;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市场化项目开工建设;国贸中心、体育中心等重点配套项目拔地而起……
记者一路所见,各个项目工地办公室电脑里都有数字版的“孪生工地”,现实中埋下的每一根管,都会在施工前同步绘入数字模型,经校验无碰撞后再施工。
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中交启园项目(2022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启动区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这座“未来之城”规划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位于容东片区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日前投入运营,为打造“云上雄安”提供重要支撑;在昝岗片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等产业平台正加快建设;央企在新区各片区设立分支机构120多家,形成良好示范带动效应。
雄安新区去年确定“五新”发展目标: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持续加力掀起建设新高潮。为增强重点项目承接能力,新区设立专班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跟到底”协调服务机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流程服务。
完善新功能
“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用优质的‘土壤’加快聚集人才,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坚强支撑。”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丁进军说。
近日,雄安新区接连出台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构建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
从知名外企“跳槽”的“75后”副研究员刘志忠,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学成返乡的“85后”雄安本地人张伟,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毕业的“95后”赵阳洋……这些追梦人齐聚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在一处临时办公园区里,共同组成一个创新团队。
雄安创新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将利用中国科学院的相关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目前,研究院启动区办公楼主体已全部封顶。
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项目建设现场(2022年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2022年开年,雄安新区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便是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深入实施“雄才计划”,以雄才卡为载体建立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税收奖励等在内的“菜单式”政策包。
截至目前,共为6000余人发放雄才卡,引进15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科技等重点领域,柔性引进专家顾问等高层次人才近300名,新增城镇创新创业人口8000余人。
记者在启动区走访了解到,这里规划建设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60多所,其中北京市援建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及北京四中已全部竣工交付。
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项目操场(2022年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在住房方面,实行多主体供应、租购并举。目前,130栋市场化住宅已主体封顶。
好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雄安新区为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全面推行企业开办网上办理、一日办结。在北京开通雄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窗口,上千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办事忘带身份证怎么办?雄安新区今年尝试“数字身份”新模式,人们可以事先在线进行数字认证与授权,申领一个雄安“数字身份”。最近为企业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工商户周晓庆说,他在雄安政务服务大厅进行扫码,通过“数字身份”亮码调出身份信息。另外,企业通过线上服务程序,可免费申领5枚不同的电子印章。
雄安商务服务中心(2022年3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目前已经建成的重点居住片区,1500栋住宅陆续投入使用,近10万群众喜迁新居,学校、医院、超市、公园、养老驿站等配套设施齐全,“15分钟生活圈”成为社区标配。为方便居民出行,以容东片区为试点,153公里“数字道路”近日投入运营,一批无人驾驶公交车开展测试。
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项目(2022年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连日来,“小螺号”等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协助社区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已解决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等问题200多件。
各社区还配建就业服务中心,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开发匹配性强的就业岗位,已累计开展培训17.4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新荷社区居民孙仿菊,入住新家后实现了就近就业。“我负责3个卫生服务中心保洁工作,家里的事也能照顾上,每月工资3000多元,打心眼里高兴。”孙仿菊说。
营建新生态
在雄安新区,先留足蓝绿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再着手建城。生态环境不是城市的点缀,而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烟波浩渺的白洋淀里140多个淀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近日这里发现并经专家鉴定确认新增6种野生保护鸟类,总数达到2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42种。
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拍摄的鸟群(2022年4月15日摄)。 新华社发(周龙山 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永昌说,这些鸟类相当一部分都是护鸟志愿者发现的,目前志愿者超过2000人。为保护野生鸟类,白洋淀划定了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全域列为禁猎区。
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白洋淀垃圾围湖、污水横流,水质是污染严重的劣Ⅴ类。经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淀区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赵宪伟说,在确保水质基础上,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推动治理目标从“水环境质量”向“水生态健康”转变。
安新县同口小学教师、护鸟志愿者韩战桥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们宣传爱护野生鸟类的重要意义。“捡拾鸟蛋、拉网捕鸟的现在基本绝迹了,白洋淀水多了、水清了,重现‘鸟类天堂’美景。我将加强巡护引导,让更多人参与守护美丽家园。”韩战桥说。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五年多来,新区累计造林46.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4%,一批高品质休闲设施投用,营造“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意趣。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2022年9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容城县李郎村村民邸永华是一名“千年秀林”护林员,他指着一片林子说:“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鸟多了,野兔、山鸡等也经常出现在林子里。”
林地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雄安郊野公园,每年新增碳汇1万吨。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在内的虚拟映像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一个大屏、一部手机就能了解水质、土壤数据,并与智能灌溉系统联动。
启动区中央绿谷贯穿南北,两侧宽阔的林带间水系环绕,3个水域湖面和18个特色公园点缀其中。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水系将与白洋淀相连,可供游船通航。
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中央绿谷生态廊道一角(2022年7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探访雄安,绿色实践案例随处可见。雄安商务服务中心达到绿建三星标准,每年可节约用电1100万度;雄安剧村变电站与市民公园景观融合一体,达到绿建二星标准,在近日举办的河北省工业设计周上荣获金芦苇工业设计奖……雄安新区新建项目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郑占峰说,生态优先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五年多的规划建设,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记者李凤双、张涛、齐雷杰、刘桃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