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

作者:杨党 王国灿 2024-02-02 16:32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颁布实施以来,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加速推进,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当前,一些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比较单一,过度依赖于资源开发以及劳动力输出,导致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村人才流失等问题。以及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接下来将对当前乡村振兴实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当前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小农户增收引领受限。乡村产业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创新和优化手段,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乡村产业融合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业内部结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农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力不足,以及二三产业对农业的支持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其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度以及层次不够深入,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再次,乡村产业融合在引领农户增收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农业产业链短以及非农产业割裂的问题仍然存在,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空间。另一方面,虽然“农业+”模式已经开始得到应用,但在很多地方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有效实施。除此之外,此外,在推进乡村振兴,融合乡村产业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生态、文化、经济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提高关注。然而,当前在融合乡村产业的过程中,这些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利用,不仅不利于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还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制约。

第二,乡村生态存在问题。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生态破坏问题不容忽视。当前一些村民在建房、种植和生产活动中,存在违反规定、无序开发等问题,导致乡村的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甚至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其次,资源浪费问题也相当突出。比如,当前农村地区一些作物秸秆如稻草、玉米秆常常被随意堆放或焚烧,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严峻。在当前的乡村环境中,存在着多种污染源,这些污染源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对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比如,当前农村当中存在较多的生活垃圾,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回收系统,大量的生活垃圾会被随意丢弃或堆放在自然环境中,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更为严重的是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第三,没有重视乡村文化和乡村价值。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不能仅仅关注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然而,当前大部分农村中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即许多年轻人由于对乡村生活没有深刻体验,导致其更倾向于城市生活,忽视了乡村的本身具有文化以及价值。在此背景下所建设的项目往往都脱离了乡村价值体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第一,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人多地少国家来说,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应该站在产业业态的高度,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理念为指导,努力打破产业间的壁垒,推动产业间的深度融合。首先,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整个价值链。通过优化农产品加工流程和技术,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还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其次,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也是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值和效益,还能提升就业吸引能力。例如,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业态,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乡村体验,同时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此外,应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社会化生态农业发展,全面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促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实现融合,形成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开发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根据当地的资源开发农业多功能以及促使其实现多元价值。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第二,建立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示范带。首先,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进行打通。通过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特色、乡村的区位特点、各村的产业基础以及目标人群的消费市场变化等进行深入挖掘,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着重开发与之相关的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还能为乡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村镇等项目,都是与当地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产业形态。通过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还能为乡村注入更多的活力。其次,应该更加对农村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经济的繁荣,更涉及到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重新思考和构建乡村发展的模式。通过构建一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以及鼓励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产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开发。另一方面,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他们的态度和行动对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比如加强环保教育、鼓励农民参与环保活动等。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农民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农民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从而构建一个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资源。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动力,在建设过程中应深度挖掘并利用乡村优秀文化。首先,应该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传承以及利用。借助各类组织和平台,开设农耕文化课程,提高农民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以及现代新媒体手段也是推广农耕文化的好方法。因此,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动画等方式,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深入体验和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这样,村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还能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共同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其次,还应该对公共文化建设提供重视。通过加强公共文化阵地管理,对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及通过加强乡村特色文化供给,根据当其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促使农村居民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上述措施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为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党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王国灿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研究员)


点赞()
上一条: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4-01-26
下一条:探索开展党建带工建活动 画出项目高质量发展“同心圆”2024-02-28

相关稿件

山东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 2024-01-24
关于高度重视艺术与设计创新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2024-01-02
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2022-06-23
锚重点聚合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02-1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2023-02-13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