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大势,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020年,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01.6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7%,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几十美元增至2020年的超过1万美元,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要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民主和法治,二者缺一不可。民主是人民自下而上的主张自己的权益,法治是国家自上而下的保护民众的权益。民主和法治最终都落到权益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殊途同归,目标一致、方向一致。因此,中国把“自下而上”的力量和“自上而下”的力量结合起来,把自觉性的力量和自发性的力量结合起来。国家法律代表着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在所有人面前都有效。民众的意愿和自觉性与国家法律的规范性之间,寻求统一。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2020年,从价值观到社会文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再到文化强国,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显著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2020年,14亿多中国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好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求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20年,已制定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中国的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根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教授曹鹏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及重大意义》讲稿摘编整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