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科技创新,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起跳板”

作者:袁 华 2021-03-10 17:17 来源:证券日报 次阅读
 
科技创新,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起跳板”

今日(3月10日)政协闭幕,两会迎来结束倒计时。在这个时间很短,要素不减的两会上,科技创新每天“露面”N次,始终保持了稳定输出。

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草案)(简称规划纲要草案)写明的目标任务。而在2021年,科技创新具体任务指向的,是通往这一目标深化改革诸多方面的第一步。

从2021年到2035年,这是一份涵盖超长时间的工作计划书。在这份计划书上,解决科技创新痛点、难点、堵点,处处都有顶层设计的印记。可以说,对于科技创新,政策给出了最强配置,协同无处不在。在政策的鼎力支持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起跳板”。

首先,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强协同,为科技创新这一“起跳板”夯实发展根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健全稳定支持机制为政府工作报告所关注。

“科学计划实施周期过短,部分基础研究领域缺乏长期坚持”的评价,来自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科协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则介绍说,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1504亿元,占R&D的比重为6.16%,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R&D比重(15%至20%)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3月8日下午,在“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的表态隔空回应了两位院士。

王志刚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争取在“十四五”期间达到8%左右。同时,王志刚还把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体系进行重组、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的研究中心、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脑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等重磅事项,都列在了正在推进的工作清单上。在基础研究上,部长与院士的心有灵犀,旁证了顶层设计的重点关注所在。

其次,围绕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科技、产业、金融等支持政策强协同,让“跳跃”兼具活力和耐力。

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事实上,这是“十四五”期间“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的“先遣部队”。

对于金融支持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在直接融资方面,“十四五”期间将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实际上,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等方面,已经做好了准备。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市场、证券交易市场分别服务于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大中企业。特别是实施注册制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科创板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板,都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契合、更包容的上市机制。

第三,科技人才的吸引、培养、交流等政策,正在向有利于科技自立自强的角度综合校正,这也是“起跳板”自我调节与发展的能力之所在。

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使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的政策等,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十四五”期间,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此外,尚有诸多涉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综合性政策一一亮相。

对于重大项目的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将是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对于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则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对于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具体举措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还有促进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创新、地方创新等的政策协同安排也已就位。

可以预期,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政策矩阵正在就位中,空前庞大、覆盖广阔的新型科技举国体制脉络已经隐约可见。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科技创新在其中担当的角色很特别,又理应如此特别,这是对未来的回应。

未来,让人禁不住向往、禁不住眺望。


点赞()
上一条:强化“三新”引领 聚焦高质量发展2021-03-09
下一条:十四五资本市场重点改革施工图明朗 打造高质新生态2021-03-10

相关稿件

科技创新,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起跳板” 2021-03-10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2021-09-07
疫情挡不住外企融入上海新发展格局 优良营商环境带来“强磁力” 2021-01-20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创新谋变 2021-09-23
张鹏:高质量发展及其对新发展格局的促进 (二) 2021-06-16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