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中小微企业长期受到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困扰,叠加今年的疫情冲击,更需要资金支持。今年以来,政府出台了多项助企纾困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了更好发挥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还需要鼓励宏观政策继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并且在转变融资模式和优化供给结构上下功夫。
宏观政策应继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
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这与资本的逐利性有关。如果没有政策干预,势必导致以大企业为代表的借贷主体能获得远超过融资需求的资金,而广大中小微企业则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供需不匹配和旱涝不均的结构性失衡将会一直存在。面对这一难题,需要鼓励引导政策继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一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向中小微企业定向投放资金。2018年以来,央行多次采用定向普惠降准降息、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等操作,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央行在2018年提出,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设小微企业融资专项指标,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提高了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三是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的容忍度。不良率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最重要的监管指标之一,要设定相应的权数,体现出政策差异性。本质上,金融就是通过风险管理,获取风险溢价,没有风险也就没有了收益。按照经济学的基本逻辑,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才是决策的最优解,因此,金融行业要实现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均衡。监管也要在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条件下适度提升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出现不良的容忍度。宏观政策要体现差异性,通过考核+激励相结合的手段,实现金融资源适度向中小微企业倾斜的目标。
转变融资模式
中小微企业在金融资源获取方面存在明显劣势,这与传统融资模式有关。信贷投放最核心的能力是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但是由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经营状况千差万别,并且处于动态变化中,金融机构受制于信息收集、风险分析等能力的限制,无法通过单纯信用分析实现风险识别和定价。风控能力和风控水平的缺失,催生了重资产抵质押信贷模式。以股东背景和抵质押物为基础的信贷投放模式对资产规模、股东背景、抵质押物具有较高要求,大中型企业无疑具有明显优势。在这种融资模式下,金融资源的供给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中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严重限制了其获取资金的能力。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迭代,以数字经济、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经济风起云涌。这些新行业、新产业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供给难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升风险识别能力,转变融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演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显著提高。金融机构可以不再通过资产规模、抵质押物等单一的模式和手段,对经营主体进行风险研判。信贷投放不再以资产规模、隶属出身为主要的评判标准,金融机构通过构建不同维度和变量的企业风险识别模型,实现对不同信贷主体风险的识别和刻画。金融科技的发展和风险识别等核心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优化供给结构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既与自身规模小有关,也与金融供给结构有关。经过长期发展,我国金融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银行机构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主板、中小板、科创板等资本市场更加完善。但是,我国金融供给也存在结构性问题,表现为间接融资占比较高,并且在间接融资中,银行信贷占有绝对比例。银行整体风险偏好普遍呈现低风险特点。较低的风险偏好,导致信贷资金过分追求风险相对较低、现金流稳定,可预测性强、普遍拥有较好的抵押物,尤其是房地产抵押的业务。这导致中小微企业由于经营风险较高、现金流不稳定、抵押物缺乏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接下来,需要优化供给结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优化金融结构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差异化的银行体系,在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基础上,建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有差异性的银行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另一方面要规范融资租赁公司、抵押担保公司、保理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的发展。构建有层次、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二要优化资本市场体系,构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全方位的资本市场体系,在主板、科创板等板块外,发展中小板、科创板、新三板等不同的市场体系,发展各类股权交易所、债券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拓宽融资渠道。三要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加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创新,拓展合格抵质押品的范围,并通过产品创新,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作者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高级经济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