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将深入一线开展大型采访调研活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价或认定标准,提出要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制定分层分类的专项扶持政策,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也是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取得积极成效。
精准发力,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工信部等十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将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列为九大工程之首。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各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万多家。
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也面临标准不统一、服务不精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但创新型中小企业因为缺少评价标准,目前各地都在探索,概念认识上存在差异;再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各成体系,不利于培育工作的持续开展。为进一步提升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精准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前期开展培育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不仅对评价认定工作进行规范,更对培育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优质中小企业的三个梯度,层次分明、相互衔接,既有利于不同层次的企业看清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也有助于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满意度。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绝不仅仅是认定一批优质企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育服务、引导带动,引领广大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的产品创新是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前提,更是做优现代产业集群的基础。”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表示,县域创新要紧扣专精特新产品创新、培育单项冠军企业的目标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尤其要精准发力,把有限的研发资源用在“刀刃上”。
制度引领,政策体系趋完善
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国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取得积极成效。
早在2011年7月,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的朱宏任就首次提出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随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专精特新”方面的论述,在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
2020年7月,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
2021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1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前者从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10个方面列出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31项任务“清单”,后者从落实落细财税扶持政策、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助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等11个方面提出34条精准支持措施。同时,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从资金导向上支持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今年全国两会,“专精特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多个省区市陆续推出专项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从加大财税支持、优化信贷政策、畅通融资渠道、提升创新水平、推动数字赋能、加强人才支撑、助力开拓市场、提供精准服务等多方面发力。
从中央到地方,从概念提出到形成政策体系,我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精益求精,隐形冠军下一站
我国相当多产品的研发不比发达国家晚,但未能形成全球竞争力。究其原因,是产品制造方式落后,制造成本高、工艺落后、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差、品质低等问题。
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制造的管理体制,实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方式,成为县域破解“专精特新”产品研发水平高但制造、品控水平不高问题的法门。
今年4月,浙江省发布《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数字化转型列为18项举措之一,提出发挥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等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参与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
相比全国其他省份,广东省累计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3家,总量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二名,仅次于浙江省。
今年3月,《广东省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对国家新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并鼓励各市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在金融支持方面,今年4月以来,广东省工信厅已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开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服务行动计划,分别将为全省“专精特新”企业注入总授信额度1000亿元、2000亿元的融资支持,并量身打造一系列融资服务产品,政银合作“朋友圈”持续扩容。
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提升行动计划等“1+3”文件,用足用好政策组合拳,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增长、质量提升。
通过深入实施“1+3”、百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程等政策“组合拳”,目前,广西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4家,带动市级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0家,构建起了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媒体行动,发掘“小巨人”之美
盈利能力强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显著特点,因为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定价和技术标准的话语权。
以江苏无锡为例,今年1—4月无锡全市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0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速4.53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1%,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0.31个百分点;全市179家上市公司中“专精特新”占到了41家,近23%。“专精特新”对于以制造业见长的无锡来说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创新能力服务于经济发展。
今天的“小巨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企业。
价值观的转变体现在行动上,嗅觉更加敏锐的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小巨人”兴趣浓厚,困扰很多企业的融资难题,到了“专精特新”企业这里,似乎已不成为问题。
A股市场中,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上市公司被投研机构挨个拎出来“体检”,不少“专精特新”概念个股估值连续拉高。在创投市场,具备“专精特新”素质的中小企业也颇受欢迎。
为充分发掘“小巨人”企业的成功经验,履行媒体社会责任,《中国企业报》将从即日起开展为期半年的企业一线调研行动,充分调查、了解疫情冲击下企业迎难克艰,应对冲击;园区多措并举,助企纾困,共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创新实践和有益探索,总结和传播中国企业及园区多维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典型经验和典型案例。
调研结束后将推出“稳经济:中国企业百佳案例”和“稳经济:中国园区百佳案例”。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和园区将是调研的重点,充分发掘“小巨人”企业多样之美。 (志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