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未来万亿级产业、千亿级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发展“双百工程”谋篇布局,破解“产业之问”、“发展之问”。笔者认为,没有好的营商环境,再好的产业项目也只能变为“空中楼阁”,走好走稳产业强滇之路,急需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各地尤其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要抓住发展机遇,敢为、有为、善为,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和效率跑出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敢为转型之难。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市场主体有需要、有困难、有诉求是正常的,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对标经济发达地区,立足自身特色,亮新招、出实招、拿硬招。要切实转变思维、改进作风,走出舒适圈、走进能力圈,针对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存发展面临的困难,拿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受欢迎的服务举措,大胆想、放手干;要坚持“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既摸清楚“家底”又谋划好路子,既问计于民又问效于民,既善用先进典型又善于总结自身经验,在不断的实践和磨练中经风雨、见世面、成大器,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争做有为之人。有为最终要体现在言而有信、兑现承诺方面。一些地方为了短期发展,往往口号喊得响亮、事情却办得不漂亮,招商引资开出一堆“空头支票”,把企业招进来以后就撒手不管,企业项目审批处处碰壁,问题得不到解决,政府公信力下降。领导干部既要下大力气找资源、找资金、找项目,也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拿对策、解难题,切实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融资贷款、人才用工、科技创新、土地审批、证件办理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充分发挥螺丝钉精神,把小事办实、把急事办妥、把难事办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打造一方投资兴业的“沃土”。
善为为民之举。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市场主体也是人民主体,政商关系也是党群关系,干部在服务市场主体的过程中不能高高在上、被动应付,要主动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联系,善于与企业、个体户、消费者打交道,准确掌握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投资消费、税费减免、审批办证等情况,抓住堵点、难点、痛点,真诚耐心地帮助市场主体及时了解政策、使用政策,将简政放权落实到具体服务中,让“减负松绑”体现在一点一滴,打通优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