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开扩大会议时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针对工业母机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消息传出,工业母机板块在资本市场迎来风口。
不少机构认为,国务院国资委会议将工业母机排在首位,排序在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之前,体现其重要地位。工业母机的重要性确实不言而喻,未来行情值得期待。
工业母机并不是新概念。在制造业中,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是生产一切工业品的基础设备,故被称为“工业母机”,它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代表了工业发展水平,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地位。
从生产量和消费量来看,中国机床规模都是全球当之无愧的第一,但现实情况是,我国机床行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尴尬处境。
为什么如此说?从产品来看,低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已高达近90%,中端产品也已经到60%以上,但高端产品国产化率仍低于10%;从价格来看,差距相当明显,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机床进口均价达到每台6.044万美元,出口均价却只有290美元每台;从企业来看,我国所有机床企业加在一起,总量是世界最大的,但近几年没有一家公司进入全球前十机床企业名单。
国产机床的主要短板是中高端领域“技不如人”。随着世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成为数控机床的主要衡量指标,构成行业现阶段技术研发的焦点。但国产机床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其他关键部件存在“卡脖子”情况,部分核心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可靠性不足,数控系统功能也相对落后。
差距是压力,也是成长空间。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5年至2019年,我国进口的数控机床合计达29914台,进口总额达978亿元。2011年是我国机床行业销售的上一轮高峰,根据10年左右的更新周期,有机构预测,2021年机床将迎来新一轮更换需求高峰。
机床行业未来可期,但如何把握,还需要中国机床产业下一番功夫。经历了几十年发展,中国机床产业仍未突破发展瓶颈。要想真正实现工业母机自主化,需要全面提高供应链能力,需要新材料、主要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等提供支撑;需要重塑研发体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发展战略、公共的研究土壤、共享的研发体系;需要破除长期以来对国外产品和零部件的路径依赖。
工业母机是需要慢火细熬的行业,国外领先企业很多都是有百年历史的“老店”。中国机床产业要坚信,拼搏是值得的。毕竟,在工业母机之上,承载的是中国制造业的星辰大海。(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