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之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我们看,河南的农业通过制造业装备,迅速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河南要建设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逐步形成了共识,赢得全球竞争制高点仍然离不开制造业。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如美国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德国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颁布《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实施“产业振兴”战略,等等。
什么是“制造强国”?“制造强国”的内涵包括规模和效益并举、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地位、发展潜力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靠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球制造业国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具备全球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国家;第二梯队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能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国家;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具有成本优势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为制造业提供各种基础资源的国家。从发展客观实际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正从第三梯队向第二梯队跃升。
我们回顾一下工业革命发展历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蒸汽驱动,即工业1.0。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工业1.0。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我们来看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三件事:一是瓦特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二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三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第二次工业革命,批量流水线生产电力驱动,即工业2.0。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工业2.0。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高自动化柔性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驱动,即工业3.0。始于20世纪70年代,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可称为工业3.0。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工厂智能装备及信息通信,即工业4.0。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简单来看,工业1.0主要是加工装备和蒸汽机,也就是机械化;工业2.0主要是加工装备和电动机,也就是电气化;工业3.0主要是机床和电脑,也就是按编程操作,但适应能力弱;工业4.0主要是数控机床和智能控制,这是工艺优化,能够提升30%甚至是3倍的效率。
制造业或者叫工业,从诞生到第四个阶段以后就不再往前进步了,到4.0以后它就要被数字文明碾压。什么叫碾压?就以现在我国为例,我国是农业大国,以现在的技术一个人能耕种56亩,如果用犁地机、联合收割机等大机械一个人能耕种3000亩到4000亩,如果用数字技术物联网耕种呢?一个人就能种4万到5万亩。
新时代数字技术将彻底改变制造业的逻辑依赖。在数字技术之前,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变的追求是制造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高满意度。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工业互联网支撑制造业新体系的重建: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平台将要取代工业时期的工厂和农业时代的家庭,成为最重要的市场运行主体,或者叫市场经营主体。如今,制造业产业体系快速调整,新数字产业体系雏形初现,制造业生态体系正在被重构。
(根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摘编整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