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两座钢铁塔架巍然矗立在峡谷深沟的尽头,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通往宇宙大门”的2号和3号发射塔架。几十年来,160余次航天发射,近200颗卫星、探测器从这里迈向星辰大海。
我国第一座卫星发射场建在甘肃酒泉。1969年底,党中央决定再建一个新的卫星发射中心。新发射场的建设要求高、规模大,场区的选点至关重要。
经过多轮实地勘选,最终选定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松林地区一条被当地人称为“赶羊沟”的峡谷深沟。
赶羊沟具备作为航天发射场的优越条件:纬度低,地空距离短,利于发射高轨道的卫星和探测器;气候适宜,发射窗口多;靠近成昆铁路,交通便利,通讯条件好。
1970年冬,会战队伍浩浩荡荡,顶着凛冽寒风,开进大凉山腹地展开建设。
1983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个发射工位——3号发射塔建成。该发射塔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个可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工位。发射塔固定塔架高77米,火箭、卫星从综合技术准备区转到发射场后,可在塔架完成起竖对接和垂直测试,并实施发射。次年4月,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卫星通过这座发射塔成功发射。
3号发射塔随后又经历了两次大的升级改造,从而具备了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丙等火箭的能力。2007年,为发射嫦娥一号,该塔架被后移2.5米重建。
自1984年开始执行发射任务以来,3号发射塔还曾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实用广播通信卫星、第一颗国际商务卫星“亚洲一号”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名副其实的“功勋塔”。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研制出长征三号甲、乙运载火箭,需要新的发射工位,2号发射塔应运而生。1990年,在3号发射塔不远处,一座新的发射塔拔地而起。它由一座勤务塔和一座固定脐带塔以及三座避雷塔组成。
2号发射工位自1990年投入使用以来,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捆绑式大推力火箭首飞,为我国载人航天运载能力形成奠定了基础,还先后将风云二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发射数量最多的工位。
征高轨、举北斗,顶风云、托嫦娥……几十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号、3号发射塔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航天的“第一”和世界航天的“首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