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龙辅《冬至》诗曰:“冬至宵难短,孤眠恨自长。枕单寒入梦,窗破月窥床。”此诗表达的情感是孤独与凄凉。其意是说,冬至到了,黑夜寒冷长漫漫,只觉得孤枕难眠,心态不可诉。在寒冷的夜晚难以入梦,窗子的破孔不时有寒风袭来,像是偷盗床上的温暖。冬至多了些寒冷,也让人浮想联翩。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太阳到达黄径270度为冬至。今年冬至时间是:12月22日05:48:01时。冬至与相对的“夏至”相反,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冬至过后,太阳又开始了新生的运动,太阳直射点慢慢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夜晚渐渐缩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冬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自冬至始,我国便进入了“数九寒天”,冬至也成了数九的第一天。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景象差距较大。此时,东北地区天寒地冻、呵气成霜;黄淮地区常出现银装素裹的的冰雪景象;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未封冻,田野一片生机,这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
冬至的物候现象是:初候,蚯蚓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其意思是:在冬季的严寒时段,隐藏在地下的蚯蚓,也向更深层移动并抱团取暖。二侯,麋角解。高诱《吕氏注》曰:“麋角解者,麋是阴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也。”麋鹿俗称“四不像”,属鹿科的一种,雄性具角,角枝向后分叉,成多回分枝。受生理因素和光照的影响,冬至前后,角会自然脱落。三候,水泉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水泉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意思是说,冬至时节到来,阳气初升,山中的泉水开始温热起来。
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它还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冬节”“长至节”“亚岁”等称呼。一般说来,冬至没有明确的农历时间,他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间来定,所以他是按照阳历来确定的。但在春秋时期,先人们就已经用土圭法得出了冬至的时间。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便出现昼长夜短的现象。《汉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在这一天结束后阳气逐渐增加,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吉日。冬至节日起源于汉朝,在这一天官府会举行庆祝仪式,各行各业放假休息,人们互相拜访。到唐宋时期,冬至的风俗习惯达到了巅峰,并出现了祭天、祭祖等祭祀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宋代王安石《冬至》诗曰:″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这诗描写的就是当时都城欢庆冬至的情景。
冬至作为传统节日,人们在庆贺过程中当然少不了美食。冬至这一天,流传最广的就是吃饺子、馄饨、汤圆、九层糕、冬至圆等。冬至吃水饺,是非常古老的习俗,有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所以,冬至吃饺子蔚然成风。馄饨这种食物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西汉成都人杨雄在《方言》一书中曾说“饼谓之饨”,意思是说馄饨是饼的一种,所以煮熟的馄饨又叫汤饼。吃汤圆,在我国南方比较风行,有“吃汤圆大一岁”之说。制作九层糕祭祖的传统流传于我国台湾。冬至圆有“团圆”之意,古人把冬至前夕称为“添岁”、“亚岁”,意思是说还没有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已经长了一岁。因为,冬至前夕自然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为了庆贺最长的夜晚过去,人们会在这一夜制作“冬至圆”。
冬至的浪漫长夜,使人添了些忧愁,但更多的给人带来热切期盼。唐代姚合《和李十二舍人冬至日》曰:“献寿人皆庆,南山复北堂。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复长。”此诗表达的是:献寿时众人欢庆,无限温情。从今天开始,还有无数个日子,而白昼一天天变长了。诗里也透着一种期盼和向往,在最冷的冬日也藏着冬天般的希望,心也奔向那春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