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中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其诗意是说:腊月初八,风和日丽,颇有春天的气息。独自在这较好的天气中散步,刚好路过相邻的村子。看到人们互相赠送腊八粥,让人感到这个村子焕发出新的生机。俗话说:“喝了腊八粥,新年再招手”。在寒冬腊月,千里冰封的原野让人生畏,人们多么希望新年早日到来,再次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春天。腊八,热气扑鼻的粥香陶醉了心扉,带来了春天盎然的气息。
腊八,指意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关于“腊”子,有多种解释,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其一,说“腊”指新旧交替,在我国古时,曾经有将腊月当做元月的朝代。其二,“腊”是肉字旁,指通过打猎而获得的用于祭拜、供奉的动物祭品。据考证,腊八节起源于古代“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正式成为固定节日。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来祭拜百神。《说文解字》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家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腊月初八也叫“腊日”。
在佛教中,腊八节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故称作“佛成道节”或者“成道会”。据民间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未成道之前,每天仅食一麻一米。一天,在周游途中的释迦牟尼又累又饿,昏倒在路旁,被一位牧羊姑娘发现,并赠给他粥饭食用,使其恢复了体力。释迦牟尼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作为纪念,腊月初八也就成了“佛祖纪念日”。解放前,我国各地佛寺会做浴佛会,举行诵经活动,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粥赠送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后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腊月初八喝粥,在民间还有许多说法。有的说,远在秦朝修万里长城时,因粮食供应不上,腊月初八修筑长城的民工把仅存的一些薄米煮粥而食,结果民工还是被饿死,后人为纪念此事,形成了腊八喝粥的习俗。另一说法是,岳飞率军抗金,粮草供应不济,在决战的腊月初八日,全军饮粥,士气大振,一举夺得胜利。后来,岳家军把腊八喝粥的习俗延续了下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受牢役之灾,饥饿难忍,便挖老鼠洞找粮,果真找到了些米、栗,尔后煮粥喝。朱元璋称帝后,为不忘这段历史,所以要求全国在腊月初八这天食粥。尽管腊八食粥的说法较多,但佛家传粥的说法更为贴切。清代李福《腊八粥》中曰:“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这充分印证了佛家传粥的观点。其实,佛家传粥与我国古代赈灾放粮有文化上的高度契合性。凡大灾之年,官府都要搭建粥棚,救济饥寒交迫的百姓。腊八赠粥,官府赈粥,都应为乐善好施之举。
佛教传入中国后,腊月初八这天各个寺院都煮粥敬佛,祭祀在这一天修成正果的释迦牟尼。清代时期,腊八庆典活动非常隆重。皇家寺院雍和宫,会架起一口重4吨,直径2米,深1.5米的大锅熬腊八粥,供奉佛祖,布施僧人和善男信女,并派官员参加。清代夏仁虎《腊八》诗中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描写的正是腊八熬粥敬佛的情景。
腊八除了喝粥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除食用外,在古时还有另一种说法。北方有句老话:″腊八蒜,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临近年关,各行各业都要整理结清账目。但上门讨账实不吉利,也不近人情。于是,人们借″蒜”与″算“的谐音,便送腊八蒜给债务人以催讨债务。这样,腊八蒜就有了腊月结算清账的意义。在安徽黟县地区,这一天还要晒制腊八豆腐,以备春节招待宾客。
在腊八喝粥望年的日子,人们也少不了把酒言欢、对酒当歌。北宋魏收在《腊节》诗中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描写的是,在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酒肉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而唐代杜甫《腊日》诗中曰:“纵酒欲谋良夜醉,归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则表达着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回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又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而不能离去,有一种对腊八豪饮的眷恋之情。啊,粥气弥漫、酒香飘逸的腊月初八,勾起了多少青年才俊、脱洒英雄急切回家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