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底层的教育,一直是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社会各界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重视不够。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记者通过微信联系采访了多位为“职业教育”发展建言献策的代表、委员,发现他们的提案或建议各有不同侧重点。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李世杰告诉记者,他关注的是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李世杰介绍,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获得大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比如,社会认可不高,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办学能力亟待提高;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质量整体不高等。
为此,他建议应像重视民营经济一样重视民办职业教育,以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发挥民办职业院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鼓励民办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抱团出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双向交流”机制。
此外,大力发展高水平的中职教育,做强中等职业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探索技能与学分相互转换机制;健全民办职业院校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民办职业教育“强师工程”,鼓励民办职业院校通过顾问、兼职、特聘等方式引进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支持民营企业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参与共建;以及尽快制定《民办职业教育促进条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告诉记者,他关注的是如何打通职业教育通往研究生学历的上升通道问题。鹿新弟介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设置主要为“专科层次”,仅有较少职业院校开设“本科层次”教育。然而很多职业岗位,如数控机床、智能装备、数字化生产线等等知识密集型岗位,急需能够掌握国际前沿技术的高技能工人,这类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得到更高认同。
他认为,一个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由研究生、本科、专科构成。为此,他建议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在职业学校及企业间搭建‘双元制’培养体系:学校承担30%的培养任务,授课以理论知识课、公共课、道德情操课、体育课等为主。企业则承担70%的培养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为‘双元制’职教生”在应用科学大学里建立高学历教育通道。此外,在职业教育体系里设立研究生学历,不走高考路径,设定专门的选拔考核体系,设立职业硕士、职业博士学位。以及,加大业内专家到职业院校从教比例,学生边学习知识技能边拓展行业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告诉记者,他关注的是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苏华表示,当前,乡村振兴正阔步前行,职业教育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更好地发挥“扶技、扶智、扶志”的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振兴乡村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为此,他建议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为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赋能。原因有三: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职业院校要强化服务“三农”意识,扩大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带头人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石;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乡村产业,建立帮扶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据乡村产业规划设置专业,围绕乡村产业需求开发课程。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灵魂;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工作,为乡村培养本土文化传承人,找准符合农民精神需求的公共文化,在乡村文化创新中促进乡风文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告诉记者,他关注的是如何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李景虹介绍,截至2022年6月,全国高职院校数达到了1522所,其中公办院校占75.4%,民办院校占24.6%。目前已有400余所职业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虽然职业教育国际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职业教育政策不完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缺少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缺乏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指南等问题,亟待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加以统筹。
因此,他建议制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职业教育政策;搭建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制定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指南。李景虹认为,职业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所职业院校难以取得成功。还需要组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联合相关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发挥各方优势,是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