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刘潇潇 李方) 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一带一路”建设已从理念转变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 >>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作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书写出了恢弘灿烂的最美篇章。数据显示,在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推进建设75个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税费22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1万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速度”已经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名片。
3月11日(星期一)13:00,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传霖做客中国经济网在线访谈两会特别节目,围绕主题“天堑变通途 ‘一带一路’中国建设企业再出发”与网友进行交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那么,中国基建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又将面临着哪些挑战?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传霖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访谈”节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
从技术到速度 “中国建造”具备强大优势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显着提升,掌握了一大批比肩发达国家的关键核心技术,“一带一路”建设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据2017年财富中文网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其中工程与建筑行业公司有13家,排名前6都是中国企业。
“这足见中国施工企业是非常强大的。”王传霖表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具备各种气候条件和技术条件,在过去的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的整个建筑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其他世界企业相比具有多项优势,最显着的就是技术优势。“国外很多工程技术难题,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都遇到过,所以我们的技术是领先的。”
除了技术优势外,王传霖表示,中国企业在工期速度、人工成本、全产业链覆盖、机械装备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传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提升建造品质 让世界关注“中国质量”
“一带一路”,交通先行。据王传霖介绍,2018年,中铁四局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非洲、南美、东南亚、东北亚等国家建设了17个项目,这些项目的“中国速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出去,也希望靠我们的品质和建造的水平来提高中国的整体建造水平。” 王传霖表示,随着国内基建行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人才培养等随之不断提升,“精品工程”、“传世工程”层出不穷。因此,他为今年“两会”带来的一大建议就是以品质建造提高中国建造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关注“中国质量”。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13届中东国际铁路及轨道交通展览会上,中铁四局展示了高铁建设的成套技术,以及路基、桥梁、隧道上应用的信息化、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等建造技术,还带来了大型盾构机、掘进机,引起了同行和媒体们的高度关注。
王传霖认为,中东地区的交通基建市场仍存短板、潜力巨大,同时,由于处于世界的交通枢纽位置,对“一带一路”是个重要的节点,需要中国企业高度关注、积极参与。
“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会希望中国去帮着修高铁、建铁路。相信中国铁路将来会越来越走向世界。”王传霖表示。
未来前景可期 让世界人民了解“一带一路”
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中国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王传霖总结为国际环境挑战、理念认同挑战、协调机制挑战、文化差异挑战和企业国际化程度五大挑战。
王传霖指出,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影响,也对中企“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是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但也有一些人对“一带一路”的初衷不理解。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跟中国政府签了170多份合作备忘录,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响应。
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和文化差异也会带来一些困难和冲突成本,王传霖认为,中国企业更需要做的是在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进一步国际化发展,让更多民众了解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随着沿线国家参与程度的加深,一大批有影响力、有示范性的工程的落地建成,沿线国家受益以后,相信会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未来前景非常好。”王传霖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