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桥梁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桥梁建设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桥梁作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地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然而,随着桥梁数量的增多、使用年限的增加、交通负荷逐年饱和,历史遗留问题和自然灾害等因素,部分桥梁出现安全隐患,桥梁的安全管理也面临着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传统方法通常是拆除重建或者进行简单维修。然而,简单维修并不能彻底解决保持桥梁的长期安全性的问题,而在资源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并非所有地方都能承受重建桥梁所需的可能高达几千万到数亿的造价。
随着近年来全社会对桥梁安全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会对桥梁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桥梁进行加固或改造。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桥梁工程技术创新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记者近日采访了桥梁工程专家王良雷先生,他分享了当前在危桥加固及旧桥改造中采用的三个创新技术。
首先,智能检测系统和无损检测技术正逐渐成为桥梁健康监测的重要工具。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远程数据采集技术,实时或定期地对桥梁的结构完整性、安全性能和功能状态进行监测。传统的人工检查判断和简单的测量工具,其准确性和效率相对较低,而通过超声波、射线、磁粉、热像仪等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和手段能够在不破坏桥梁结构的前提下,高效准确地识别桥梁的安全隐患,为桥梁的养护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的应用为桥梁建设带来了革命性的越进,它通过创建和管理数字化的三维模型来实现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这种技术不仅让设计团队可以实现协同设计、并且可以用于协调各专业的方案,例如,结构工程师可以与电气工程师共同使用BIM模型,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交叉干扰得到有效解决。并且能够与建筑信息管理系统(BIMS)集成,实现自动化的数量和成本估算。除此之外还优化了施工管理,包括生成施工详图、制定施工计划、监控施工进度等。BIM技术可以说大幅提升了桥梁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模块化设计和预制构件的应用结合了工厂化生产和现场施工。它通过将建筑或工程项目划分为多个模块或组件,在工厂等制造场所按照预定尺寸和规格生产出来,并配有固定连接装置,再将这些建筑构件运到施工现场直接安装。这种方法的革命性优势在于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和风险,降低了工人在施工现场受伤的可能性,并且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错误和质量问题,能够加快施工速度、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增强施工安全性,同时还能够提高设计灵活性,使得桥梁建设更加高效、安全和经济。
王良雷先生的分享揭示了桥梁工程技术创新在危桥加固及旧桥改造中的应用前景。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桥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也为桥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020年,南阳市排查发现国道G312公路上跨沪陕高速公路大桥、闫河桥、史楼天桥三座正在通行的桥梁存在可能倾覆的安全隐患,主持这一紧急加固与养护作业工程的王良雷先生带领团队收集了现有桥梁的资料,组织了现场检测,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虑可能的施工作业方式,再运用计算机对结构进行验算和加固设计,指导养护单位对桥梁进行加固、养护作业。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每座桥梁只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并且在不影响交通运营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次紧急加固和养护作业,成功保障了这三座危险桥梁。基于这次作业的成功,两年后在当地交通局的邀请下,王良雷再次主持了三门峡苜蓿沟大桥的紧急加固与养护设计工程。同样在不影响交通运营的情况下,该桥梁完成了紧急加固及其养护作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也对王良雷先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桥梁工程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在危桥加固及旧桥改造方面的创新技术应用,推动了中国桥梁工程这一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到在桥梁加固和旧桥检测改造领域,创新工程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它展示了一种利用现代化、科学化手段去解决传统建筑问题的新路径。这些技术不仅使得批量加固老化或损坏的桥梁变得可行,而且提供了高效、经济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利用计算机建模和结构优化等现代化技术,我们能够精确分析桥梁的受力状况,并据此提出加固设计方案。这种精细化的施工方法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还显著提升了改造后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这些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还将带来深远的社会价值。它们不仅增强了公众的安全感,通过加固危险桥梁和改造旧桥,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的风险,保护了行人和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通过加固和改造现有桥梁,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避免了拆除重建所需的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同时为地方政府节省了巨额的资金开支。此外,桥梁加固改造技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质量监管、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和实现产学研合作,我们不断提高桥梁加固改造技术的水平和效果,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与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