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途和正道。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追求和探索
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中,中国是后来者。中国的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开始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追求。洋务运动的代表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致力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维新运动与立宪运动的代表们曾试图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辛亥革命后,中国一度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建立现代国家,谋求独立、统一与经济发展。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1933年7月,《申报月刊》曾发起过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并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哪些先决条件?二是中国现代化应当采取哪一个方式:是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这些方式的步骤怎样?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究其原因,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针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渐衰落的状况,毛泽东同志指出,“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毛泽东同志的分析可谓一语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坚实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懂得,中国要实现的不是西方式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可以效仿的先例,更没有现成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20世纪60年代,我们党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目标。在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对其内涵进行阐释。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2018年最新修订、正在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载明,要“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2022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这十年,中国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版图,使现代化由“单数”变为“复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五个是”和“四个不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们推进的事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是建设什么别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中国发展进步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实现对于现代化一般进程的创新突破和超越。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中国式现代化既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高举伟大旗帜 谱写崭新篇章》讲稿摘编整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