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狮虎
近期,国潮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
以唐诗为主线,这部电影贯穿盛唐万里江山、兴衰更替,呈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唐诗宇宙”。其票房高达17亿,已经超过了巅峰期的《功夫熊猫3》。
这部影片,不仅再次带火了“长安”,更引爆了三次出场的黄鹤楼。在七八月间,百万游客涌入武汉黄鹤楼,创下历史新高。在抖音上,#黄鹤楼 话题词播放高达12亿次。
如此热潮,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
这两天,黄鹤楼红墙前又多了一个惊艳的“网红景点”,游人如织。
以黄鹤楼实体建筑融合的照片框上,左侧鎏金的字体写着“中秋登楼夜 每一首唐诗都为我而作”,右侧是一句经典唐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打卡点诗意十足,吸引了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博主纷纷分享,创造出一个个爆款。
这样的一幕幕场景,对武汉来说弥足珍贵。走出疫情阴影后的大武汉,正在焕发出崭新活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武汉”的气质是充满江湖气、烟火气。而黄鹤楼的出圈,再次让所有人感受到武汉诗意盎然的一面。
事实上,这座气象万千的浩荡江城,吸引了越来越高的关注,让无数年轻人沉浸其中,化身一座文旅网红之城。
近年来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代表的文旅项目,持续火爆出圈,已经上升为一个文化现象。
这一次,站在聚光灯下的,是充满江湖味道的“大武汉”。
武汉,越来越火了!
就拿今年五一假期来说,根据第三方的大数据报告,武汉一举跃居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Top10,和杭州一起成为新晋黑马。
此外,“武汉”的搜索量在节前激增,一度遥遥领先于成都、西安、重庆等“老牌”网红城市。
武汉,为什么突然火了?很多本地人,都想不明白。
其实,这跟当前城市文旅发展的大趋势,不无关系。说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红城市、爆款制造机,就不得不提到西安。
凭借着大唐不夜城火遍全网的“不倒翁小姐姐”,再到一天涨粉60万的盛唐密盒,西安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流量话题,一遍遍在亿万手机上刷了屏。
要知道,在此之前,西安本地人也常常自嘲,“烂怂大雁塔,有啥看滴”?
然而,当一个个盛唐文化基因的文旅场景被营造出来,让人们可以沉浸式体验、交互、传播的时候,新的网红城市就诞生了。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谈到: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
如果说,城市文旅的1.0阶段是最早各地搞旅游的“三板斧”,无非是圈个景点,收收门票,大巴车来了又走;后来进入2.0阶段,有些城市开始探索打造大规模的公园化景区,集吃喝玩乐游于一体。
那么到了今天,城市文旅的文化场景体验就变得更加重要,向3.0阶段进化。整个城市化身为“主题乐园”,提供沉浸式体验,给游客无可替代的震撼和感受。
今天的武汉,就在不断做出城市文旅3.0的探索,用线下的高峰体验,引爆线上的流量狂欢。
《知音号》,就是其中一个极为出色的案例。
神剧《知音号》被称为“全球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由著名导演樊跃执导,在武汉长江之上,打造了一艘具有上世纪风格的蒸汽轮船和一座大汉口码头为漂移的剧场,采取国际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独创的观演模式,活现了大武汉的知音文化。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愿意和我一起穿越到上世纪的繁华武汉吗?”
《知音号》一经推出,就成为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传播极广的主题,吸引了大批喜爱“复古文化”与“武汉文化”的用户进行线下体验、线上传播。
在上世纪初,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扼住了千里黄金水道长江的咽喉,光是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就高居全国第二位。
纵观全国,只有两座城市被冠以大的称号——大上海和大武汉。
当时的汉口,被盛誉“驾乎津门,直逼沪上”,名气一度流传海外,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在知音号上,人们能深深感受到大武汉的气派,不逊色于大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激活沉睡的文化记忆。
大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远远不止于此,在互联网的天地中逐渐被激活。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毛主席的一首《菩萨蛮·黄鹤楼》,道出了武汉在中华大地的位置。
武汉三镇,雄踞长江中游,距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核心城市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真正地“居天下之中”,是维系四方的重镇。
有学者用弓箭来比拟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以环渤海、长三角与珠三角等沿海城市群为“弓”,以京广线为“弦”,以长江经济带为“箭”。
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群,在其中的地位一目了然。
在这里,既有荆楚文化的浪漫,也有高山流水、知音唱和的千古美谈。明末清初时,汉口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是长江中游地区茶叶、食盐、粮食、棉布、木材、药材等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
“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
在城市诞生之时,武汉人全都是“移民”,来这里就是经商为主,这也诞生了飒爽豪迈、精明强干的江湖文化。
到了近现代,大武汉更是风起云涌。武汉租界伫立着上百栋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就是西风东渐的海洋商业文明,留下的烙印。
民国十三年(1924年)落成的江汉关大楼,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海关大楼之一,如今成为网友们游玩武汉必到的网红打卡点。
从工业上异军突起,到武昌首义引领革命风潮,再到当代的大国大城,武汉从来敢为天下先。
民间也因此有了“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说法,从某种程度来说,这跟武汉人想法多、能折腾、敢闯敢干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在全国来看,武汉是拥有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2023年武汉的在校大学生133.3万,平均10个人中至少有1个在读大学生。
曾经难以留人的武汉,经过“百万大学生留汉”运动,也吸引了更多大学生安家落户、扎根奋斗。如今,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人口年轻化指数都已稳居大城市前列。
在产业上,武汉已经新一代电子信息取得了优势地位,“光芯屏端网”全面发展:
全球最大的光线光缆制造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
大武汉的城市吸引力,还在蒸蒸日上,呈现出一往无前的气势。
如果说武汉的江湖气,构成了她的底色,那么现在越来越多人,也被她的“书卷气”所吸引,发现了武汉的另一面。
你知道琴台美术馆吗?
在抖音上,这个网红打卡点也代表了大武汉的审美,让无数粉丝慕名而来。
位于月湖湖畔的琴台美术馆,如同银色梯田,优美的线条散发着高山流水般的韵律,令人过目难忘。
汉阳古琴台,在相隔2300多年后,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源远流长的武汉历史,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知音”。就拿非遗来说,去年湖北省内非遗类直播就超过17万场,总观看次数超过8.4亿,可见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和欣赏,也在不断升温。
在中国,武汉是一座极其特殊的城市。
今年是武昌建城1800周年,在中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转折,都能发现武汉的身影,成为文明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正如盛唐落幕时,《长安三万里》中,最令人震撼叹惋的一幕。年迈的李白和高适,在船舷上望着被战火焚毁的黄鹤楼,浓烟滚滚。但诗人依然满怀自信:
诗在,则黄鹤楼在。
你知道,后来黄鹤楼被毁弃多少次,又重建起来?整整27次。
我们可以称之为“黄鹤楼现象”——衡量中华文化兴衰的一把独特标尺。国运起落,盛衰荣辱,都与这座长江边上巍峨的高楼相关。
今天,人们再来到“龟蛇锁大江”的黄鹤楼头,远远眺望,楚天极目,波澜壮阔。
在抖音上,“夜上黄鹤楼”灯光秀也是被展示、传播和点赞转发最多的一个题材。在引人入胜的灯光变幻中,展示荆楚文明从蛮荒走来,一路演变的历程,仿佛穿越到1800年的长河中,久久沉醉。
这震撼的一幕,留在了无数市民和游客的心中。
在中国,八大古都按定都时间先后是:洛阳(从夏朝始)、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
武汉,并没有这样的先天优势。
但她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来自澎湃江湖的,生生不息的活力,以“不服周”的态度,倔强地穿越了千年。
今年中秋期间,一场隆重的唐诗晚会,又将在黄鹤楼举行。
知名诗人西川担任总策划,王刚担任主持人,六神磊磊等大v,骆玉明、何楚涵、于赓哲等众多教授参与。戴建业、苏德超、王家新、范雨素等众多湖北名人,也将围绕唐诗、黄鹤楼写作专栏。抖音、北京卫视直播。
“抖音唐诗中秋晚会”,可能会成为武汉又一张文化名片,为她厚重的诗情再添一份魅力。
富有烟火气的现实武汉,和鲜活灵动的互联网武汉,两者互相成就,才形成了完整的“大武汉”拼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