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面向未来,我们要采取与强制性约束不同的,正向激励为主的政策思路,要尽量避免财政直补的政策手段。从理念层面上来讲,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路径。创新既要包括理念的创新,也要包括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我们要认识到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迈向数字化和绿色化,正在加快实现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转向绿色生态文明的大跨越。这是人类社会必须迈出的重大一步,这一步势必要改变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使工业生产不再单纯地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
其次,技术创新是关键。绿色的技术涉及很多学科,不仅包括新兴学科,而且要涉及物理、化学、工程等传统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绿色化集成。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大,需要政府加强规划,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另外,制度创新是保障。要保障绿色技术与传统技术获得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导向。
第三,要实现绿色化和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比如,依托云服务的低碳功能,重构用户和供应链体系;将企业的基础架构和应用程序迁移到云服务中,以提高效能,并减少环境影响;开发云服务强大的生态系统,利用数字工具实现碳排放的量化分解。同时,要让数字产品赋能交通工具,打造智能化的绿色出行,开发数字地图,以更好地监测地球资源的变化,取得综合性的碳中和的数据,并以此作为分析决策的基础。在建筑领域,要设置一些建筑排放的检测器,用数字技术来推动绿色建筑的构建和传统建筑的减排工作。现在使用社交平台的人越来越多了,在社交平台上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广普及绿色消费理念是一个重要的机制,要将其充分开发好、利用好。
第四,要抓住制度创新重点。在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中,有九个方面需要格外重视。一是要加快关键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实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二是要深入推进结构性调整,加大绿色投资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三是要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四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五是要打造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六是要启动政府的绿色采购工程,引导绿色消费行为。七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企业的零碳管理创新。八是要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高校未来应该加快开展面向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的学科建设的探讨,设置一些相关专业,比如碳的测算和分析、绿色物流、绿色设计等。同时,企业也要加快对在职员工的再培训,树立碳中和的理念,明确绿色发展的目标方向,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九是要凝聚共识,创造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条件。在大国竞争全面升级的情况下,很多领域的国际交流都面临空间、机会、渠道被挤压和中断的局面,相对而言,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发展、实行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有利益的差别,但是达成了基本共识。所以,这个领域也是未来推进和开展国际交流,实现绿色相关合作的重要方向。
未来,我们要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地积累节能减排经验,研发出减排技术,不断推出更加绿色低碳的产品,推行绿色消费理念。这些都将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出中国贡献。我们现在要聚焦于怎样实现“双碳”目标,怎样在不同行业和地区、家庭和个人的实践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发力,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