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许正中: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3-09-09 09:07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许正中: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从第一台计算机发明开始,技术创新的速度就比人们对于技术进步的想象要快。那么在智能化以后,人们关注的是什么?全球的物联网、智能产品、产业互联网等。过去我们应对的是订单,现在应对的是客户。

企业信息系统的新发展带来了两个一体化:一是纵向一体化,它整合不同层次的各种信息系统,比如执行装置、传感装置、控制、生产管理、制造、执行及企业计划;二是横向一体化,它整合制造和业务规划流程不同阶段使用的各种信息系统,涉及公司内部(如进出厂物流、生产、营销)和公司外部(价值网络)的材料、能源、信息交换。整合的目标不仅是互联互通,而且要构造一个企业级的智能物理系统工程生态,即一个智能化、自动化、人机物一体化的大系统,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一个企业的“产业互联网”。从制造业持续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看,美国的可持续指数是33.06%,日本是32.68%,德国是27.65%,我国是16.72%。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首先来看GE,它积极转型,布局智能制造产业生态。GE主要以Predix平台为核心,布局工业互联网生态,通过构建平台聚集各行业力量。再来看西门子,它是全球智能制造软硬件整合提供商。在进行生态化过程中,首先是开拓了生态系统,包括制作过程、车间优化、工艺规划、工业控制、工业传感等;其次,扩展了生态系统。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不仅是全球的制造中心,也是世界的主要经济引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在2021年将近30%,是美国的将近两倍,日本的4.5倍。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显著,全球占比从1980年的0.8%升至2021年的19.5%。同期,美国从12%降至6.3%,德国从14.8%降至8.5%,日本从11.2%降至4.4%。

这引起了美国人的思考。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在《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中说,制造本身就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制造环节的过度外包首先会引起产业链外移,最终可能导致创新链的迁移。制造能力的缺失会使产业创新出现断层,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当今世界,美国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经济挑战:工资停滞不前、失业率上升、膨胀的财政赤字以及对未来的深深焦虑。悲观主义者认为美国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这个国家现在已经进入漫长的经济衰退时期。这本书给美国的决策者和商业领袖敲响了警钟,于是再工业化成了美国的战略选择,美国重新将焦点转移到制造业上。

美国为了回迁制造业,构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目的是填补制造技术基础研究和商业化生产之间的空缺。制造创新过程可分为: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实验室试制、原型制造能力、生产条件下能力、生产效率示范等6个阶段。高校等学术机构研究聚焦在第1-2阶段,企业重点在第5-6阶段,其中3-4阶段空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填补了这个空缺。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也面临外在的问题,和美国对比又面临着“三个关卡”。第一,“卡脖子”问题,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如芯片)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大多数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占据中低端位置,前端设计、关键工艺、关键原材料及关键设备由欧美发达国家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核心零部件未能完全“国产化”,对关键环节缺乏自主权和控制权,随时存在“断链”的风险,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完善。第二,“卡脑子”问题,像Google Scholar中的百科全书(电子版)的形式,放在GoogleScholar里,但美国政府对我们实行封锁,导致我们在知识信息检索方面遇到很大的障碍。第三,“卡嗓子”问题,我们要提升国际话语权,话语权很重要,它是我们构建未来美好世界的关键抓手。现在来看,对制造业发展而言,技术的贡献很大;比技术起更大作用的,是管理;比管理更能发挥作用的,是制度;比制度还重要的,是文化,即向善的文化、激励的文化,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认知功能。能够穿透技术、管理、制度和文化之上的,则是标准。现在很多人很关注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但“卡脑子”、“卡嗓子”问题也同样不可轻视。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

中国制造业发展机遇是数实融合,即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技术可以逆向整合生产要素,推动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设计、生产和运营、服务能力,不仅是技术创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整合,而且可以促进商业模式的重塑或重构。如众包设计、众筹模式、用户群体的设计开发。数实融合是技术产品运营和服务体系的总协同,这里有四个层面,从材料、能源、数据、系统、逻辑到装备、工艺、设计、零部件生产线,再到网络处理、感知、软件和显示,最后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也就是说,通过这套体系,横向可以实现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结合,纵向可以实现系统集成和协同发力相结合。

从“数实融合”的新特征来看:一是跨界融合;二是创新驱动,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四是尊重人性;五是开放生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举个例子,波音777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典范,研发周期缩短40%,工程返工减少50%,成本降低25%,实现100%整机数字化设计。数字技术促进和提升制造技术水平,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将进一步给设计与制造技术带来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可以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创新产品。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制造业生态体系正在被重构。

(根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摘编整理)

 

点赞()
上一条:立志重构制造业,百度走得比OpenAI远多了2023-09-08
下一条:半年卖了270多亿!男装消费支棱起来了?2023-09-09

相关稿件

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007-09-01
许正中:“十三五”期间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二) 2021-05-20
许正中:“十三五”期间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一) 2021-05-20
许正中:开发生产要素 激活社会创造力(二) 2021-07-14
许正中:开发生产要素 激活社会创造力(一) 2021-07-14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