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断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我国从2007年到现在,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方案来应对气候变化。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等。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有更大作为。
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决策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主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双碳行动”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欧盟国家是“碳中和”的首倡者,他们提出要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从人均角度分析,美国、英国、法国的碳排放已经处于下降阶段,正在走向碳中和。印度的人均排放量增长刚刚“启动”,大概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人均排放水平,尚未真正到达快速增长时期。
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指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紧扣目标分解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和督促地方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科学设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
我国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炭是我们的能源支柱。但煤炭也是二氧化碳排放贡献最大的一个要素。因此,现在进行减排首先要从化石能源着手。《巴黎协定》也提出在本世纪末,要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努力控制在1.5℃以内。所以,中国作为大国,必须要有担当,必须要进行降碳增汇,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的深远影响
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第一,有利于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这意味着可以降低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第二,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有利于维护能源转型和安全。当前我们正在调整能源结构,让可再生能源逐步代替化石能源。第四,有利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可以为建成美丽中国作出更多贡献。第五,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大国,要有国际担当,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的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时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到70年时间。我们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挑战更多的减排前景,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有人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不亚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人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重要举措之一。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碳达峰、碳中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实现“双碳”目标,我们必须在低碳转型、经济转型、技术创新、供应链重构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系统工程和彻底变革。当然,我们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些新的经济业态,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双碳目标”进程中,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都有很好的战略机遇。比如,燃油车数量必然会一直下降,清洁能源车、新能源车会越来越多;新兴产业会兴起,像碳金融、碳资产的管理等都会迎来蓬勃发展。
从区域角度看,发达地区可能要注重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功能疏解,建立一系列的零碳排放社区、工业区等。欠发达地区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产业等。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气温变化如坐过山车,出现创纪录的极冷和极暖天气,给人类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一直是气候治理的行动派,我们所宣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其政策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