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为中企“走出去”如何行稳致远作答

作者:孟 妮 2022-02-14 15:56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次阅读
 
为中企“走出去”如何行稳致远作答

  中国商务新闻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走出去”是中国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一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吕越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推动企业“走出去”作了明确指引。

  作为“走出去”企业,中粮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中粮集团将继续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会透露三大政策导向

  吕越表示,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可以看到国家对“走出去”的三大政策导向: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绿色复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到,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大量机会。未来,以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进中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不仅有助于深化国际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和维护安全稳定。”吕越如是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吕越看来,对内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和良性互动,在虹吸外国优质要素以推动国内生产的同时,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有利于构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不断增强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对外投资和吸引投资不断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还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从对外投资的角度为全球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完善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吕越说。

  企业可从四点着力

  作为“走出去”的主体,企业应该如何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呢?吕越认为可从四点着力:

  首先,落实“本土化”,积极探索本地化运营。在境外投资中,中国企业应准确掌握对象国的政治、社会局势,通过提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等更好地融入当地发展。同时,注重国内文化与所在地文化的融合,引导和培养企业内部的文化认同,探索一条弥合文化差异、提升员工整体水平的路子。

  其次,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助推企业高质量“走出去”需要中国企业高站位、勇担当、善作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给当地带来的积极影响能够得到东道国的认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和壁垒,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再次,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在全球投资政策有所收紧的背景下,企业应坚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推进“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建设”全链条“走出去”。通过建设基础设施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扩大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与互认。还应注意的是,标准的输出不是“复制粘贴”,应综合考虑东道国现行规则标准、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进行融合,真正形成贸易纽带,增强双方互信,实现共赢。

  此外,还应加快企业绿色转型步伐,助力对外投资绿色发展。一方面,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及高污染、高耗能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提升自身产品的环保标准,对标国际化生产水平,优化旧有的低效生产方式,探寻更加清洁有效的生产模式与技术。

  中粮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中粮集团将以“市场化”“国际化”“防风险”为发展路径和关键词,一是继续构建、夯实国际贸易体系,从粮源的把握到国际供应链建设,织密筑牢粮食供应体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二是加大在科技创新、研发上的布局,实现产品升级,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在营养健康、节能减损、绿色发展、节约粮食方面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指导思想。三是打造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点赞()
上一条:聚焦金融科技创新 上海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2022-01-30
下一条:为中企“走出去”如何行稳致远作答2022-02-14

相关稿件

袁立:央企海外项目将助力中国园区走出去 2015-07-12
后疫情时代,中欧班列如何发挥长期品牌价值优势? 2021-07-18
聚焦标准输出 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 2021-12-22
重磅文章 | 2022年中国经济巨轮如何行“稳”? 2022-01-14
陈俊余:企业“走出去”必须先让文化“走出去” 2016-06-26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