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启明创投邝子平:如果公司出现这种情况,要极其小心了

2023-06-27 10:23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次阅读
 
启明创投邝子平:如果公司出现这种情况,要极其小心了

W020230627282270130259.jpg

也许人工智能的主题,够投资人忙活8~10年了。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受访者

  第一次试用ChatGPT时,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让ChatGPT解释它和过去的人工智能有什么不一样?

  当时ChatGPT总结了4点,如参数非常多、易训练等。邝子平又继续提问了很多问题,“虽然它(ChatGPT)没有所谓的‘惊艳和冲击感’,但是我依然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

  两三年前,启明创投就开始关注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和赛道,一年多前,投了一家国内的大模型训练公司,“基本上领先于国内同行”。在邝子平看来,之所以能这么早布局生成式AI赛道,与他和启明创投团队一直奉行的“快半步”原则分不开。

  “快半步”的节奏,是邝子平在20多年的创投生涯里养成的习惯和直觉。

  1999年,邝子平从跨国公司高管转身成为投资人,主掌英特尔投资中国区。2005年底,邝子平在上海联合创立了启明创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基金的管理心得,针对市场不同周期的融资步伐、进度、规模等,构建了自己的方法论。借助这套方法论,赶上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启明创投抓住了小米和美团等明星公司。

  目前,启明创投聚焦于科技、消费以及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了530余家公司,其中包括小米集团、美团、哔哩哔哩、知乎、泰格医药、甘李药业、石头科技、文远知行、壁仞科技等。

  今年5月,启明创投宣布正式完成第七期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基金规模达到65亿元人民币,是2023年迄今为止中国创投市场最大规模的人民币基金募资。

  谈到对创业者的建议,邝子平认为,必须有激情、有想法、有抱负,不要忘记“企业家精神”。在目前大环境下,企业家的决心、韧性、抱负特别重要。同时,企业家需要对自己的生存能力有一个很好的判断。“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融资、上市甚至业务方面,都会有诸多风浪。所以企业家要在可行的情况下储备好粮草,让自己和企业顺利地渡过这些难关。”

  以下为邝子平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的口述整理(有删节):

  未雨绸缪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复苏比我(去年年底)预期得慢,行业的活跃度还是没有上来。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不确定因素仍在,很多方面目前并没有一些措施去抵消这些不确定因素。二是手上有资金的这些投资方,大家普遍觉得估值区间有调整的空间,尤其是在科技领域。这不是单纯的中国现象,过去一年多美国的活跃度也有下降,只不过美国的估值体系调整非常快,中国相对较慢。我们的企业家韧性很强,不会因为形势有些变化就把估值减半再去融资。

  因此,启明创投今年上半年投资项目的进度比去年有所调整,目前整个创投圈融资的项目数都很少。

  活跃度低的情况不仅发生在投资机构里,FA也如此。现在融资难,如果很多企业想融资,“中介”应该是很忙的,现在来看作为中介的FA也不忙。

  现在投资机构手上的钱比起特别旺盛的时期可能少了,在少的基础上,大家出手更谨慎了,导致流进市场的钱更是少上加少。

  在当下这个新的环境里,如果企业负现金流阶段比较长的话,就要极其小心了。虽然说并不存在“靠销售收入发展的就是好企业,靠融资to VC的就是坏企业”的说法,很多非常成功的大企业,当年也是靠to VC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但如果企业需要长期现金补给,当下创始人或管理者可能就得仔细规划,“看菜吃饭”,以前融一次资可能9个月后可以再补(融)一轮,但目前这些钱可能要支撑两年,所以企业对现金的管理越来越重要了。

  除了投融资更困难,企业现金流压力变大外,很多投资机构的募资也变难了。总体而言,就是市面上流通的钱变少了。

  启明创投分别在去年和今年完成了25亿美元和65亿元人民币基金的募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通过过去十几年的努力,在市场上实现了口碑、策略、团队、业绩等方面的长期沉淀,所以尽管大环境有不确定性,但LP还是选择继续支持我们。

  另一方面,也是我经常强调的,作为基金管理者要做到未雨绸缪,能够对投资、融资策略的演变略早一些做出预判。如果我们在今年才启动人民币的融资,可能困难会更大一些;美元基金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我们去年基本上融完了,而是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启动,那么最终结果可能存疑。因此把握好时机非常重要。

  此外,退出渠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长周期来看,越来越多的退出要面向中国的资本市场。过去5年美国是一个很宽广的退出渠道,A股也很蓬勃,但这样的环境我觉得可能没有了。美国这个宽广的退出渠道,对中国企业会变得越来越窄,但也不等于完全关上。

  过去两年,美国二级市场的调整直接导致美国今年没几个IPO,美国本地企业也是如此。从上市的体量来说,过去一年多里中国上海和深圳两个A股市场,是全球第一和第二。

  未来的12个月,我们应该会看到美国IPO市场的回暖,这种情况下,部分中国企业重新登陆美国市场是可以期待的。同时,香港和A股仍然还是比较不错的退出通道。

  虽然创投圈的活跃度相对降低了,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周期性现象,也许通过一段时间各家机构对已投企业的管理等,投融资在一些新的领域、新的方向又会活跃起来,下半年还是可以期待的。

  目前也有好的方面,我们注意到,中国企业在最近这12个月里出海表现非常强劲。只要企业有好的产品,现在比起往年,其实出海的容易度提高了。我认为中国以外的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接受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注意到的一个非常好的亮点。

  拐点已至,抓住新范式

  当前环境下,市场对to VC等企业发展时间周期的“容忍度”在不断降低,而且投入力度也在降低。

  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在一段时间内,类似网上支付、最后1公里的配送、电商等靠大量投入营造使用习惯和氛围的行业或企业,可能很难再产生了。只有新范式引爆投资人新投资意愿时,才能够再看到用很大的投资砸出一个宏大的新行业,把几十亿人民币或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到新企业的成长过程中。

  最近很热的AIGC赛道,就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启明创投很早就开始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如果将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单划分为1.0、2.0时代,那么在1.0时期,我们就已经投资了AI四小龙。不过投完这些企业后,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大看AI平台型的企业,更多开始关注AI在不同领域的落地,比如说通过机器视觉去赋能先进制造、无人驾驶等。

  一直到一年多前,我们注意到人工智能平台的范式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于是开始跟进一些新的算法,还在内部做了几个分享。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投了当时还不太显眼的做大模型的企业——智谱AI,在那个时间点投这样一家公司,我觉得还是需要一定魄力。

  对于范式转化的判断,首先来源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价值观——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在人工智能的方向上,启明创投一直都有专业团队在跟踪,所以无论是OpenAI,还是Transformer模型,以及其他的不同算法、模型出现时,专门关注AI领域的同事一直都在紧紧跟随。在此基础上,专盯AI的同事们在当时把项目找到并提出来了。

  第二,我们希望所有决策都是在行业热闹起来的前一段时间去布局,包括对团队也有这样的要求。如果问我去年投票支持智谱AI这些项目时,我对大模型的了解有多深?坦白讲,现在我对它的了解肯定是远远多于去年。但是看这个方向的同事们是很了解的,从文化上来看,我们鼓励同事们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是领先半步的,我们也希望去支持这样的项目。

  所以去年同事找到大模型项目后,我们觉得跟启明创投一直阐述的观点吻合,所以我们去年就布局了。

  2022年年底到今年年初,ChatGPT的出现一下子带动市场的火热。过去几个月,我们也紧锣密鼓地在看一些做大模型基座的新公司,也投了若干个“AI老兵”出来创立的公司,接下来我们可能还会再投一两个做大模型基座的大项目。

  此前国内一直号称“千模大战”“百模大战”,但真正能做的我估计没过百。

  我和AI领域的同事也曾多次讨论过,我们依然认为第一波成功的(大模型项目),是技术范儿的团队,尽管这可能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我们觉得这里面所牵涉到的技术因素是最重要的。这个基本判断下,我们认为不光是创始团队的技术要一流,而且还要能吸引其他技术一流的同伴加入团队。不少同行也会觉得如何把大模型用好更重要,所以他们可能认为商业范儿的创始人基因更重要一些。

  其次,这个公司或创始团队也需要有比较强的融资能力,因为大模型需要大量资源。除了人才强劲外,能融到钱等非技术的资源也很重要。

  此外,在我看来,一个非常火热的领域里刚出来的新生事物,确实没什么逻辑可言。很多人觉得AIGC领域能够从根本上颠覆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的整个业态,如果是这样的终局,它的天花板是巨高的,极端一点,它可能是腾讯、阿里的总和。

  这个终局是否会发生谁都说不准,我相信它确实能够带来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市面上的“千模大战”之后,只有两三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在AIGC领域布局“重兵”。行业热闹才开始去组团,那只能是“凑热闹的旅行团”,还是要更早一点去布局——虽然不是每一次我们都完全正确。

  依据我们的判断,如果生成式AI能够从根本上颠覆很多行业,除了大模型等算法企业外,在基础设施层面也有很多机会,包括最近NVIDIA等公司都在股票市场有很好的反映。

  同理,我觉得在国内,除了做大模型的企业非常值得关注外,上游的芯片行业也有新的巨大需求;整个数据中心会有所提升,基于大模型还会有很多应用产生。

  未来,也许人工智能这个主题,就又够我们忙活8~10年了。


点赞()
上一条:李宁“双打”2023-06-07
下一条:退而不休的李嘉诚一边抄底,一边为“三代”铺路2023-06-29

相关稿件

联想创投加码布局智能产业 2022-06-30
金观平:“问”出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 2023-06-13
中国乡村振兴创业者支持计划2022年度工作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2023-01-12
高质量建设北京中关村朝阳国际创投集聚区 2021-05-27
金观平:给投资者一个真实的上市公司 2022-02-10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